8月1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蚊媒监测地图显示,全市蚊媒风险等级为中风险,北京街道、光塔街道、景泰街道等12个街镇被评定为高风险。
时间回到一周前,7月25日广州越秀区杨箕社区发现基孔肯雅热病例,在互联网上引起关注。
当前广州基孔肯雅热疫情形势如何?蚊媒风险等级为中风险,部分街镇蚊媒高风险,意味着什么?
实际上,对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来说,蚊媒密度变化趋势主要起到了一定的预警作用。一些生活在传播风险高的地区的居民,应加强个人防护,做好防蚊灭蚊的准备,避免被蚊虫叮咬。
广州12个街镇蚊媒密度为高风险
7月31日,在2025年7月第4周覆盖广州全市120个街镇的监测中,共有39个街镇被列为中风险,北京街道、景泰街道和光塔街道等12个街镇被评定为高风险。
有人发现自己所住街镇的蚊媒风险等级偏高时,不禁会疑惑:这是不是代表着更大的感染风险?其实,监测蚊媒密度的变化,正是预判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风险等级是怎么定出来的?主要依据两项核心监测指标——布雷图指数(BI)与诱蚊诱卵器指数(MOI),前者监测伊蚊幼虫,后者监测伊蚊成蚊。
布雷图指数是通过检查室内外小型积水容器数量及伊蚊幼虫孳生情况计算得出;诱蚊诱卵器指数则是通过统计有效回收的诱蚊诱卵器中阳性(含成蚊或蚊卵)容器比例,评估伊蚊密度的核心指标。
在“蚊媒地图”上,达标、低、中、高等不同风险等级均对应着明确的布雷图指数与诱蚊诱卵器指数范围,当指数大于20时,便会提示该区域存在暴发高风险。
广州疾控中心表示,一般来说,这两项指标越高,说明蚊媒密度越大,疾病传播的潜在风险就越高,也就更需要加强防蚊灭蚊措施。
传播风险区居民应加强灭蚊
这个夏天,基孔肯雅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在广东有流行态势。
7月27日,广东省疾控局通告,7月20日至26日全省新增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2940例,其中广州22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7月31日,广东发布最新登革热监测周报显示,7月21日至7月27日全省共报告119例登革热病例,其中本地病例102例,分布在广州35例。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医师洪文昕表示,无论是基孔肯雅热还是登革热,都不具备“人传人”特性,而是通过“人—蚊—人”途径传播。婴幼儿、65岁以上老人以及有基础疾病人群免疫力较低,更应加强防护。
如果查到周边的蚊媒密度较高,应该怎么办?
广州疾控中心表示,在有传播风险区域生活、工作或活动的市民应做好个人防蚊灭蚊,外出建议穿长衣长裤或喷洒驱蚊水,并及时清理住家及周围积水,清除或倒置各种闲置可积水容器,保持环境整洁。同时,建议市民在家中使用灭蚊片、驱蚊水、电蚊拍、喷雾罐、杀虫剂等,并使用纱门纱窗。一旦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等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主动说明居住在处置区,并配合开展相关检测。
此前,广州在防蚊灭蚊攻坚行动周活动中,重点整治老旧小区、垃圾中转站、闲置地块、建筑工地等蚊虫孳生地,并号召病媒生物防制站动态储备不少于一个月用量的灭蚊药物。
广州还全面启动了灭蚊行动,各区统一灭蚊时间为上午7时至9时、下午5时至7时。行动重点覆盖绿化带、卫生死角、楼宇天台、有院落的住户周边、空置屋等易孳生蚊虫的区域,采取超低容量喷雾、热烟雾喷雾、滞留喷洒等方式。
南方+记者 厉思璇 黄锦辉
【作者】 厉思璇;黄锦辉
广东健康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