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收费摊,少林寺或开启中国寺庙转型。

新加坡《联合早报》7月31日文章,原题:少林寺取消部分收费项目 或开启中国寺庙转非营利 中国少林寺原方丈释永信被查、新住持上任第二天,中国媒体实地探访发现,寺庙已取消之前的一些收费项目。受访学者分析,释永信一案影响恶劣,或成为中国官方研究寺庙经营问题、探讨寺庙非营利模式的开始。

有中国媒体前往少林寺,发现往年被人诟病的“平安香”“全家福香”等收费项目已不见踪影,曾接受扫码布施的“武僧”已消失,以前需要付费、扫码获取的少林寺资料,如今也供游客随处翻阅。曾接待外宾、明星、企业家的方丈室则被铁皮围住。

释永信被查两天后,少林寺管理处7月29日宣布,由印乐法师接任住持。根据公开信息,印乐法师今年59岁,此前担任洛阳白马寺方丈20多年,在佛学界广受好评。据报道,接管白马寺后,印乐法师主持完成了大规模修缮和整风,让寺庙风气大为好转,成为“中原第一清修样板”;除门票外,白马寺内也几乎没有商业。1999年升任方丈的释永信,则围绕少林寺构建起庞大的商业版图。

过去20年间,像少林寺这样通过商业化开拓收入的中国寺庙不在少数。中国佛教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现存的3.26万座寺庙中有两成以上被商业化,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佛教文化盛行的省市。

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姚树洁指出,寺庙寄托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按道理应该是非商业化的。官方启动调查释永信一案,不仅是对他个人进行惩戒,可能也会进而展开研究中国寺庙的经营问题。他预计政府会在佛教协会协助下,研究出一套不仅适用于少林寺,也可以在全国大规模推广的处理方式。寺庙日常运转需要一定资金来源,因此收取门票、香油钱用于修缮设施等,这些无可厚非,但资金来源应该是非营利的,关键在于财务要透明。(作者黎康)

少林寺这一新变化,引起外媒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