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不见棺材不落泪,都这个下场了,还在“探索”从GPS转向北斗

日前,德黑兰的通信部副部长埃赫桑·奇特萨兹,向媒体宣布:伊朗正尝试“探索”将交通导航、农业监测、物联网等关键领域,从GPS迁移至中国北斗系统。乍看起来,这是在谨慎处理一个关乎国家技术主权的重大战略转向,可在经历了西方一系列的打压、暗杀和破坏之后,伊朗居然还在以试探性的姿态,接触中国。这“探索”二字,着实可笑。当真不见棺材不落泪。

伊朗不见棺材不落泪,都这个下场了,还在“探索”从GPS转向北斗

伊朗的转向,和长期以来的残酷现实,显得格外讽刺。持续12天的以伊冲突中,伊朗境内及周边水域的船只反复遭遇GPS信号中断,甚至高级指挥官遭暗杀事件也与定位系统漏洞相关。西方平台已被视为“数字情报战工具”,而伊朗内部为安全实施的GPS干扰,反使数百万用户和数千企业沦为受害者。国家安全与民生需求的双重崩塌本应催生果断行动,但当局仅以“探索替代方案”回应,暴露其战略反应的滞后性。

长期受制于GPS却踌躇不决,凸显伊朗对西方技术依赖的认知麻痹。尽管军舰演习遭系统锁死、油田设备被精准干扰,甚至美军轻描淡写归咎于“技术故障”,伊朗却始终未构建有效反制体系。这种“不见棺材不落泪”的惰性,根源在于将技术安全置于地缘博弈的次要地位。

伊朗不见棺材不落泪,都这个下场了,还在“探索”从GPS转向北斗

更值得玩味的是伊朗对中伊关系的工具化操作。中伊合作多年,北斗系统早已在亚洲展现覆盖优势与厘米级精度,且30余个非洲国家已部署北斗地面站。若真视中国为可靠伙伴,早该推进技术融合。然而,伊朗直至本土干扰“迫使其寻求替代方案”,才姗姗启动迁移。此种“临时抱佛脚”的姿态,揭示其过往对华合作的功利性——以技术合作为筹码向西方施压,而非真心构建战略备份体系。

伊朗不见棺材不落泪,都这个下场了,还在“探索”从GPS转向北斗

这种战略短视直接削弱了伊朗的议价能力与安全冗余。俄罗斯在俄乌冲突后加速与北斗对接,甚至接纳中国在俄境内设立地面站,因俄方清醒认识到:格洛纳斯系统的缺陷无法独力应对GPS断供危机。反观伊朗,在遭受实质攻击后仍止步于“软件升级实现多系统切换”的修补方案,未如俄般展现破釜沉舟的技术自立决心。当五角大楼酝酿“导航盾牌”反制计划时,伊朗的渐进式迁移恐难抵御外部干预升级。

北斗的国际化本为伊朗提供绝佳机遇。作为联合国认可的核心供应商,北斗已进入民航、海事等11个国际组织标准体系,其抗干扰能力被伊朗工程师赞誉为“穿上了装甲”。中国外交部明确宣示“中国的北斗也是世界的北斗”,强调开放合作。然而技术红利需匹配战略诚意,若伊朗仅将北斗视为危机中的备用选项而非信任伙伴,所谓“去GPS化”终难突破象征意义。

伊朗不见棺材不落泪,都这个下场了,还在“探索”从GPS转向北斗

伊朗卫星导航的摇摆之路,照见全球技术权力转移中的国家困境。当沙特以北斗构建智慧城市、俄罗斯以地面站互设深化联盟时,伊朗的“探索”姿态终究揭示了一种精神枷锁,既恐惧西方制裁的技术锁喉,又不愿全心拥抱替代性联盟。这种战略骑墙,恰是当代中等强国在数字冷战中的真实写照:每一步转身都带着历史的债务与选择的阵痛。技术自主从来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国家意志的试金石。伊朗若不能从“探索”迈向“坚定”,今日的导航困局,不过是明日更大危机的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