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报访谈丨张俊伟:以创新为引领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二级巡视员张俊伟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范思立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显示,国内新质生产力继续在加快培育和成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二级巡视员张俊伟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应以创新为引领,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01

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中国经济时报:围绕推动创新发展,国内做了大量探索。研发投入持续快速增长,新技术、新产品井喷式涌现,构建起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我国在转变发展方式方面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为今后一段时期深化相关领域改革指明了方向。请问如何理解和把握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要求?

张俊伟:传统理论把生产要素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对象和劳动力,认为谁掌握生产资料,谁就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并能够在劳动成果的分配中占有劳动剩余。这是高度简化的社会生产关系理论。事实上,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十分复杂,从企业内部的生产组织,到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再到企业、政府与社会有效互动,生产关系涉及微观(企业层面)、中观(产业层面)、宏观(国家乃至国际关系层面)多个层面,构建新型生产关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02

首要任务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首要任务是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

张俊伟:我国已初步构建起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今后一段时期的努力方向,是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体系,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推进科技创新央地协同,统筹各类科创平台建设,鼓励和规范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引领作用,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在教育领域,要优化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的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规布局急需专业,加强对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的培养;要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在人才领域,要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大力培养国家领军人才,完善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流通通道。

03

重要性体现在能够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中国经济时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在构建新型生产关系上的重要性具体有哪些表现?

张俊伟:构建新型生产关系,需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方面,各地区、各部门已做了大量探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视角看,我国已初步构建起涵盖创新创业—产业培育—产品普及运用等环节的全链条政策体系。具体如,在创新环节,进一步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在创业环节,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激活数据要素活力;培育发展股权投资市场,鼓励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发展,引导社会资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为处于初创阶段的创新型企业技术指导、政策培训和管理咨询服务,帮助其渡过市场关、资金关、管理关。在产业培育方面,从需求端、生产端入手,多渠道发力拓展消费场景,为新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如鼓励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产品示范应用,鼓励企业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鼓励政府公共服务采购向新产品、新技术倾斜。在推广运用新技术方面,鼓励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从地方实践探索看,各地区则以高科技园区建设为抓手,积极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具体如,围绕主导产业建设国家或地区级实验室、技术验证平台、产业中试平台,改善创新环境和高端人才供给条件;以财政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组成产业投资基金,打造全方位金融服务的“小环境”;政府、企业和社会密切协作,通过举办展览、研讨会、论坛等促进人员、信息交流;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完善市场监管、塑造市场新格局。

04

一个重要方面是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中国经济时报: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构建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如何具体推进?

张俊伟:新质生产力由创新活动主导,而创新创业的关键是人才。为此,企业发展应更多体现“人才”的利益(如技术选择、产品开发,更多由技术人员说了算;利润分配更多向创新创业者、企业技术人员倾斜,更加注重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等),而不是传统经济学所宣扬的“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此,企业将更加强调履行社会责任,追求企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企业价值观建设,通过倡导诚信经营、“技术向善”,推动企业发展更好服务社会利益。

推动创新创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本质上还是自主决策、自担风险,自由选择、公平竞争的市场选择过程。要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必须加快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体如,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深化反垄断改革,为民间企业发展拓展更大空间;加强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监管,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激活数据要素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培育多样化金融机构,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低成本资金支持;进一步消除人员流动障碍,促进人才流动和人才聚集;完善土地市场,降低企业用地成本、降低居民居住成本;以及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打造稳定、可预期的市场环境等。当前,各地区、各部门在开展相关政策设计时,要始终牢记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切不可越俎代庖、揠苗助长。

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否定政府的积极作用。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可能会出现收入差距拉大、居民安全感下降、社会认同流失等“负面”现象。要想实现合意的发展,还需要政府积极作为。具体如,以更大力度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以缓解快速产业变动带来的“内卷”压力;建立终身学习的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以缓解就业焦虑;强化社会认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缩小社会消费差距;以及塑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国际竞争力。在这些方面,虽然破了题,但仍有许多文章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时报访谈丨张俊伟:以创新为引领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总 监 制丨王列军 车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