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李长需
8月7日,广东湛江霞山村一位网友发布视频称,一群人在房东的带领下,凌晨上门给自己独自在家的两个孩子抽血,引发关注。
监控视频画面显示,在他的家中,一位短头发戴口罩女士,正在为一个小男孩和女孩抽血,房间门口还站着四五个人,其中还出现了身穿制服的民警。这位妈妈上夜班无法带孩子也无法带手机,回来看到哭泣的孩子说头晕害怕,她的质问直指人心:“没有监护人在场,有权利抽未成年孩子的血吗?”
街道办解释称,是为了排查突发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发现孩子发烧了,打电话多次联系不上家长,情况紧急又涉及公共安全,才在民警陪同下上门抽血。他们的行为都“合法合规”,尽了通知义务,采用直接上门抽血实属无奈之举。
该事件曝光后,支持与质疑的呈现两级分化。其中其核心争议在于: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为防控疫情采取的紧急措施,与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之间,应当何如平衡?深夜进入民宅对儿童进行医疗检测的程序合法性在哪儿?这些问题不仅关乎个案正义,更触及现代社会治理中的深层价值冲突。
是否遵循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这起事件一个让人思考的地方在于:在公共卫生紧急情况下,我们到底有没有真正做到“最有利于未成年人”?
从法律上说,两边都有道理。《未成年人保护法》确立了“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要求给予特殊保护、尊重人格尊严等,而《传染病防治法》第二十条则规定,单位和个人必须配合传染病的调查、检验等防控措施。
基孔肯雅热对儿童特别危险,可能引发脑膜炎,及时检测确实能保护孩子健康。但问题出在执行方式上:凌晨突然闯进家门,工作人员没穿制服也没出示证件,抽血是在无监护人或最熟悉的人在场的情况下进行,两个孩子被吓得不轻,事后还出现头晕、害怕等症状。这种突如其来的医疗操作很容易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以后可能连正常的看病都害怕。这么操作,显然与《未成年保护法》要求的“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相冲突。
值得欣慰的是,事后当地安排了儿科医生上门复查,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问题了。不过更关键的是,以后遇到类似情况,能不能提前制定好预案?比如让懂儿童心理的工作人员陪同,或者提前和社区、学校建立应急联络机制。
说到底,“最有利于未成年人”不能光停留在法律条文上。就像这次事件所显示的,即使处于公共安全的正当理由,也不能忽略孩子的心理感受。凌晨抽血这个动作本身可能符合防疫要求,但让孩子在睡梦中被陌生人扎针,这种惊吓完全是可以避免的。我们常说“儿童优先”,那就应该在每个细节上都体现出来:疫情防控很重要,但保护孩子的心灵同样重要。
深夜抽血,是否真的无可取代?
湛江这起事件引发的另一个思考就是,在疫情防控这样的紧急情况下,程序正义真的可以被忽略吗?
从法律层面看,《传染病防治法》确实赋予了政府部门在公共卫生事件中采取必要措施的权力,基孔肯雅热作为乙类传染病,及时检测防控有其必要性。但问题在于,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监护人不在场时该如何操作,这就留下了一个灰色地带。当地政府说这是“无奈之举”,多次联系家长未果,情况紧急,但这种解释面临程序正当性的质疑:一是真的紧急到必须凌晨一点半上门吗?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有3~7天,等几个小时到天亮再操作,疫情就会失控吗?二是未穿工作制服和佩戴工牌的程序瑕疵;三是未等待监护人回来或采取其他替代措施。有法律学者指出,即使是公共卫生紧急状态,对未成年人采取医疗措施,也应当遵循更为严格的程序要求,例如由更高层级的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事后及时补办相关手续。
当地强调行为“合法合规”,是根据“上级要求”,但合法合规不能只看结果,过程同样重要。比例原则要求采取的措施必须是对公民权利侵害最小的,明明有更温和的选择,比如设置合理等待时间联系家长、白天再次上门,为什么非要选最激进的方式?
程序正义不是防疫的绊脚石,而是防止权力滥用的安全阀。凌晨抽血或许达到了检测的目的,但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同样是社会必须承担的代价。
如何在紧急防控与个体尊重之间找到平衡点?
湛江深夜抽血事件暴露了公共卫生治理的核心难题:如何在紧急防控时兼顾个体尊严,赢得公众真心配合?
这事闹得沸沸扬扬,关键不仅在于凌晨抽血的操作方式,更在于这种粗暴操作让人怀疑权力是否越界。事后政府认错很快,但更该反思的是:为什么不能提前想周全?防疫效果不只靠科学,更取决于人心。大家觉得被尊重,自然愿意配合;反之,再正确的措施也可能引发抵触。
要重建信任,得从三方面改进。第一把法律程序定清楚。虽然《传染病防治法》给了政府应急权力,但对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缺乏操作细则。可以学上海,制定专门规程,要求优先联系家长、穿制服亮身份、选白天合适时间,遵循“最小侵害原则”等。第二是执行要有人情味。像广东有些地方给防疫队配儿童心理专家,在紧急状态下也能照顾孩子感受等。第三是反馈要及时。这次湛江卫健局快速回应质疑、安排复查,有效平息了舆论,这种“知错就改”的态度恰恰最该点赞。
往深里说,现代公共卫生治理,不能光讲“科学+强力”,还得在制度上留出人性化空间。比如建设社区应急联络网确保能找到家长,为特殊群体设计不同方案等。这些细节看似麻烦,却能让老百姓感受到,防疫不是在对付“病毒载体”,而是在保护活生生的人。
说到底,文明的真正考验往往在紧急时刻。凌晨抽血虽然能快速完成检测,但损耗的信任需要更久才能修复。好的防疫体系应该像人体免疫系统,既能狠揍病毒,又不误伤健康细胞。当人们从防控措施中看到对弱势群体的关照、对个体权利的尊重,谁还会不配合呢?毕竟,没人反对被保护,大家反感的只是以保护为名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