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北京新闻广播】;
前不久,北京相关部门发布了一则消息:北京的蚊密度同比下降了15.42%。消息发出后,有网友表示并没有感同身受,自己身边蚊子的攻势依旧很凶猛。
为何网友的感受和官方发布的数据有差别?这里必须要解释一下,官方的数据来自各个监测点位监测到的蚊子密度的平均数值,它反映的是北京蚊子的总体密度的变化。但是蚊子在自然界中并不是以平均密度存在的,在某些局部位置,比如户外河湖水系旁边、植被茂密的地方、甚至是你家里,可能密度更高。
而且蚊子咬不咬人,咬得多“凶”,也受到很多变量因素影响。比如蚊子当时饿不饿、你是否出汗、裸露皮肤是否过多等等,所以这就造成了很多网友的体感差异。
最近,国内部分地区出现基孔肯雅热传播,引发关注。这种疾病目前没有特效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有些公众开始对蚊子出现焦虑情绪。近期,北京也经历了连续降雨和高温天气,这在无形之中也给蚊子的繁殖提供了便利条件。因此,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办、市爱卫办联合住建、园林、水务等10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清垃圾、清积水、除异味”为目标的环境卫生大扫除行动。
目前最为常见的灭蚊手段大致分为:生物、物理和化学三种途径,像上图中展示的就是通过在蚊虫较常出没的地方喷洒化学药剂的方式灭蚊。记者近期在对海淀区万柳光大西园小区和海淀公园的采访中发现,目前北京的各个小区和公园大多都采取了这种方式加强灭蚊。不过,要想根本性地灭蚊,其实从蚊子的繁殖链条下手,似乎更为容易。
众所周知,蚊子的繁殖离不开水,其产卵和幼虫发育阶段都是在静态的水中完成的,因此,只要切断水源地,就可以减少蚊子的产生。在海淀公园内,工作人员特意留了一缸雨后的积水没有倾倒,让记者拍摄。可以看到,水中有很多正在游动的小虫,这些就是蚊子的幼虫“孑孓”(读音:jié jué)。
据了解,蚊卵产在水中,通常1到2天即可孵化出幼虫;卵在干燥环境中能存活半年以上,一旦遇水便能迅速激活。孑孓在水中以微生物、藻类为食,并经历四次蜕皮,约5到7天发育;此阶段对光线和水面扰动敏感,会迅速潜入水底躲避。幼虫蜕皮后化为蛹,在水中通过呼吸管呼吸,约2到3天羽化成成虫;羽化后的蚊子短暂休息后飞离水面,雌蚊需吸血以促进卵巢发育和产卵,从而传播病原体。
所以,要想从根源上减少蚊子的繁殖,就得尽量减少自己工作生活场所的积水。比如,雨后要翻盆倒罐,小区或者自家院子内的积水要立即清除。室内如果种植水培植物,最好每天勤换水,换水过程中要冲洗植物根部和容器内壁,防止蚊幼虫孳生。另外,花盆托盘、饮水机咖啡机的托盘、厨房洗手间水槽地漏等容易遗漏的地方都要注意不留积水。可能有人又要问了,户外有些公开水域,比如小区内的水系、公园里的河湖,为了防蚊莫非要把水都抽干吗?这里就得提到生物防蚊手段。
目前,北京有些小区都在内部水系中投放了金鱼等鱼类,这些鱼类除了可供居民观赏,其实也是蚊子的天敌,因为它们在水中会进食蚊子的虫卵幼虫。海淀公园最近也在园内湖泊中新投放了一千尾鱼苗用于生物防蚊。
说了这么多防蚊的方法,看起来确实可以让一定区域内的蚊密度下降,但是要想完全防止被蚊子叮咬却很难。就像本文开始说的那样,蚊密度降低不能保证你不被蚊子叮咬。因此,要想防止被蚊子叮咬还得使出绝招——物理防蚊手段。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公园里的工作人员通常都身着一身防晒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这样的装扮除了能防晒以外,也能有效地防止被蚊虫叮咬。因为裸露的皮肤面积尽可能地降到了最低,只有手部和面部裸露。因此,大家外出在植被相对茂密的区域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防蚊,尽量避免在树荫、草丛、水边长时间逗留。另外,在蚊虫叮咬高峰期,皮肤暴露部位也可以使用驱蚊液、驱蚊手环等产品作为辅助。婴幼儿在户外活动时可以穿着宽松的防蚊衣裤,婴儿车上可以使用纱巾或专用的小蚊帐。
据了解,目前北京城市管理部门融合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与蚊蝇消杀,6万余个生活垃圾投放点日产日清,清运后及时消毒;50余座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强化消杀,安装灭蚊蝇设施,强化异味管控,阻断蚊蝇孳生。下一步,北京还将通过多部门联动、市区街协同、全社会参与,继续保持工作力度,建立长效机制,首都环境建设管理办和市爱卫办将会同各相关单位组成检查组,赴各区督导灭蚊蝇工作开展情况,确保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为市民创造更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北京新闻广播记者 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