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宇宁

近年来,以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博热”持续走高,带动各地博物馆成为新的旅游热点。而如今,当白日喧嚣褪尽,博物馆厚重的门扉在夜色中重新开启。博物馆通过打造“奇妙夜”活动,以夜游、夜宿等形式,悄然改变着公众触摸历史的方式。

在博物馆展厅里露营

8月4日,扬州博物馆推出“博物馆奇遇夜”活动,以“史前文明守护”为主题,打造“沉浸式猛犸象夜宿事件”,吸引了众多“远古守夜人”前来参与。

从环节上来看,“守夜人”于晚7点至7点半在博物馆内集合,在“聆听冰河纪”环节,游客将沉浸式参观“第四纪古生物化石展”、体验化石挖掘与修复、用矿石颜料现场作画、为猛犸象搭建简易“庇护所”;在“冰河哨兵计划”环节,游客还将分为两个阵营进行对战,争夺“专属守夜人哨兵”嘉奖。最后,游客将入住帐篷,在博物馆内度过“奇妙夜”。

上海自媒体博主欧阳全程参与了本次活动。“之前没有想过在博物馆里可以搭帐篷,体验很新鲜。”欧阳告诉记者,“前两年大家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内容以各种打卡、吃喝玩乐为主。但参加了此次博物馆活动后,我发现博物馆也是很有意思的游玩选择。”

文旅观察|博物馆点亮“奇妙夜”:夜宿活动重塑文化体验

欧阳夜宿扬州博物馆视频截图。

“我认为,博物馆应当通过挖掘自身文化,推出更多类似的活动,可以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欧阳说。

夜宿博物馆之风已吹遍全国

如欧阳所说,夜宿博物馆活动愈发受到欢迎。作为国内较早开展夜宿活动的博物馆,国家自然博物馆在暑期开启了为期27天的“光韵”主题博物馆之夜系列活动,其中夜宿活动火爆到“一票难求”。而浙江自然博物馆也于今年首次向公众开放了夜宿活动,并将活动继续延伸到馆外,开展观鸟和野外植物考察活动。

文旅观察|博物馆点亮“奇妙夜”:夜宿活动重塑文化体验

国家自然博物馆夜宿活动流程。

记者发现,博物馆夜宿之风吹遍了全国。7月26日,德州市博物馆举办首场“博物馆奇妙夜”亲子夜宿活动;8月,陕西自然博物馆、山西自然博物馆、常州博物馆等都将举办夜宿活动。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宝库。当一件件文物带着它的故事穿越数百、数千年的时光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在夜间的光影与氛围中更构成了不同于白昼的独特叙事空间。

从延时开放到举办夜间活动,再到组织夜宿,博物馆夜间玩法不断创新、场景不断丰富。记者观察,今年暑期各大博物馆的夜宿活动均具有强主题性与故事性。当游客突破展柜的阻隔,在博物馆内亲手“挖宝”,化身“原始人”夜宿在古生物化石之旁,逛馆活动已然被重构为一场深度且奇妙的文化体验。

博物馆已成为“城市文化会客厅”

“夜宿就是博物馆夜游活动的延伸,国外很多博物馆都有类似的活动,在国内这种活动刚刚兴起。”中国文化管理协会文化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孙小荣告诉记者,“曾经大家有一个误区,认为在博物馆住宿会对文化遗产或者文物产生损害,但只要管理到位并不会。尤其是自然博物馆,是很适合开展露营活动的。”

博物馆主动点亮“奇妙夜”,实际上产生了多方面的效益。

“首先,现在很多新建博物馆的面积很大,开展夜游活动是对博物馆闲置空间的盘活与再利用;第二,这些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博物馆的二消。”孙小荣表示,“此外,做夜间活动也不是提供一块场地就行了,相应的服务、配套都会跟着提升。”

同时,博物馆已然成为了“城市文化会客厅”。“如今,一座城市的博物馆已经成为了‘必须去’的景点。”孙小荣说,“目前,博物馆已经形成了‘策展式供给’,比如通过策划主题日、纪念日等活动,让供给更加丰富、多元;博物馆还形成了‘剧场化体验’,通过沉浸式、数字化等多维手段,让观众可参与、可交互,实现了角色的转换,和过去单一的观看已经有了本质区别。”

“在此背景之下,博物馆要完成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转变;同时,创意能力也要不断提高。”孙小荣认为,“文博场馆的未来一定是更加开放、共荣、多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