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娱乐专稿 (哈麦/文)备受期待的暑期档大片《东极岛》没能大爆,上映五天累计票房2.45亿元,上座率在同档期新片中垫底,猫眼专业版给其预测票房已经跌到了5亿元。
《东极岛》正好跟正在热映的《南京照相馆》形成了对照,同样是基于历史事件改编,同样是揭露日军的罪行,一个把虚构的东西拍的像真的一样,一个把真实的东西拍得像虚构的,观众的反馈自然不同。
历史真实
在《老炮儿》之前,管虎一直都不算是个商业片导演,《斗牛》《杀生》《厨子戏子痞子》口碑都不错,但票房上没获得过大的成功。
由冯小刚主演,集结了当年几个流量明星的《老炮儿》成为黑马,加上之后的《我和我的祖国》《八佰》《金刚川》三连胜,让管虎尝到了商业片的甜头,也增长了他在商业片方面的野心,《东极岛》就是这种野心的体现。
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狗阵》两部文艺片之后,管虎决定大干一场,启动了《东极岛》这个大项目,这部片由他和梁静的公司北京七印象文化传媒主控,管虎的目标是拍一部技术上有挑战性,大银幕上有视觉冲击力,故事上充满戏剧性的工业化商业大片。
艺术家有这样的创作野心是值得敬佩的,电影最后呈现的视听效果也确实不错。问题出在了最重要的一剧之本,太想求商业,太想要戏剧冲突,而忽视了历史真实的重要性。在这个基础上,艺术真实也没有做到足够好。
如果《东极岛》是一部并非基于真实事件的虚构商业片,它的戏剧逻辑是合乎情理的,这是一个关于压迫与反抗的故事。
东极岛的渔民们本来就受着日本人的压迫,渔民们靠“忍”维持着这种平衡。
一个英国战俘被吴磊饰演的“不懂事”的弟弟阿荡所救,强化了戏剧冲突。
日本人为了找这个战俘开始杀村民,阿荡也因此最终死了,加上最后得知了日本人要屠村的计划,大家终于意识到,一味忍没有用,必须反抗,血性被唤醒。
于是朱一龙饰演的最早觉醒的哥哥阿赑开启主角光环,愤怒复仇,痛快反杀,并领悟大义,从一开始怕惹祸上身不救英国人,到牺牲自己也要救英国人,完成人物弧光的建立。
但问题是,这确确实实是一部基于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创作者的初衷是让这段历史不被尘封,让全世界的观众了解这段历史,知道真相,揭露日本人的罪行。
在历史真实里,这不是一个关于压迫与反抗的故事,也不是一个关于觉醒的故事,它的核心是最朴素的没有任何考量的人道主义,东极岛渔民们救人,就是因为那里历来有个传统,发现有人落海,就要拼命相救,这是渔民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一种精神。
因为渔民的介入,日本人怕杀战俘的事情败露,才停止了射杀。
后来渔民们面临的威胁,是日军登岛后要求交出战俘的威胁。
事情的结局是,被救的英军战俘们又被日军掳走,最终有三个战俘被渔民藏起来偷偷送了出去,日本人的罪行被揭发,得到审判。
所以,这应该是一个关于小人物的大义,关于和日本人斗智斗勇,关于送出重要证据的故事,和《南京照相馆》有某些方面的相似,而不是一个不完美英雄成长和复仇的故事,也不是一个不敢反抗的懦弱的群众觉醒的故事。
它的主角应该是救人的渔民,而不应该是两个身份模糊的外来“海盗”和一个外来“养女”。
就像《南京照相馆》导演申奥说的,“电影一定有戏剧的部分,要扣人心弦,也要保证绝不能歪曲历史。电影就是一个时代的影像见证,电影作品也是‘活’的历史教科书。通过一部电影,让更多人了解真实的历史,这是多么崇高的使命,创作者必须慎之又慎。”
既然创作者的初心是让大众了解那段历史,那做到历史的真实是最起码的标准,所有戏剧冲突都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在已经有采访了很多当事人来还原真相的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的情况下,《东极岛》如此处理这段历史,很难不引起观众的质疑。
艺术真实
再说艺术真实的部分。
所谓艺术真实是指艺术作品通过虚构、想象等艺术手段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既源于生活真实又超越生活真实,体现创作者对现实的审美化提炼与创造性表达。
艺术真实允许虚构,也允许冲突、反转、夸张、蒙太奇、隐喻等各种艺术手法,重要的是,要做到情感真实,就是要让观众相信人物,相信故事,达到共情。
这是能体现一个导演功力和心思的。
《南京照相馆》在这方面就做的很好,几个小人物,他们一开始的诉求很简单,就是生存,他们可以是观众中的任何一个人,送出照片,是他们在那个处境下,看到那么多身边人被杀,意识到这些底片送出去很重要,在求活命的过程中完成的事情,导演通过一系列细节的铺垫,最后让观众相信他们。
电影带给观众的情感感受,即使是恨,那也是真实的。通过展现日本人的所作所为,通过立体塑造原岛大地这个能体现民族性的伪善的坏人,你很难不生出恨意来。
在一些中国女性受迫害的镜头处理上,导演也懂得如何照顾当下观众的感受又不失去冲击力,比如林毓秀遭凌辱的戏,只拍她脸上的伤和她的状态,就能知道日本人的残暴,拍慰安所,只拍疯掉的女性和一身性病的日本兵,就足以让观众生理、心理难受。
《东极岛》在艺术真实方面就要差很多。
为了制造戏剧冲突,编剧把两个主角设计成了真不真假不假的海盗的后代,先让他们和村民对立,不相往来,最后带领村民去救人。
这种对立不仅是无效的,而且对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都是有极大伤害的。
村民连老大救回来的两个疑似海盗后代的孩子都不能接纳,你能相信他们有大义去救黄头发的外国人吗?
弟弟阿荡一开始不顾哥哥阿赑阻拦救英国人,可以理解为他有纯粹的救人之心,以及就像哥哥口述的就是要和哥哥对着干,最后那个俘虏要被抓上船,见证了日本人杀人的残忍,他还要主动跟着去,如果说这是为了短暂建立起来的友谊,或者说还是为了和哥哥对着干,这种动机的建立明显是不够的。
电影里拍的阿赑和阿花的感情戏对于故事主线基本也是无效的,阿赑想带阿花离开,阿花最后因为养父的养育之恩不愿离开,这和阿赑因为弟弟死了去舍命复仇这个核心转变没有多大关系,并没有帮助人物成长。
阿花最后的女性出海宣言也非常的刻板、老套,为煽情而煽情。她拿个锤子去砸墙,观众以为她去拿她爹藏起来的武器,要去救人,结果是危急关头念台词,带领村民一起觉醒。
同样是塑造女性人物,举《南京照相馆》里的一个例子,王真儿饰演的照相馆老板娘本来不是一个重要角色,通过她直到最后才拿出自己藏饼这一场戏,就把那个情景下小人物的真实性表现了出来,观众就能相信她。
还有很多例子,都是很俗套的煽情方式。
为了把陈明昊饰演的老师塑造地够立体,倒是给他写了不少戏,他是个逃兵,他好酒,他嘴上硬行动软,可最后,他就那么窝囊地被烧死了,只是起到了煽情和推进剧情的作用,观众甚至会疑惑这个人物为什么要这么死?
阿赑去杀日本人,拍他满脸血往后捋头发,野性十足,杀气腾腾,生怕观众感受不到复仇、泄恨的快感。
村民最后出发去救人,就特写李九霄饰演的千金挂在帆上吼叫,就差怼着脸告诉观众,要燃了,要有血性了。
最后,海上救援的戏辛辛苦苦演了那么久,阿赑像个超级英雄一样游来游去杀日本人、救英国人,还徒手给两条船挂上绳子,成功完成最后关头的危急营救,然后就死了。
故事就到这里,燃完就结束了,用字幕告诉大家,因为中国渔民的英勇,有些人幸存了。
可即便是观众看到是一个虚构的故事,故事也不能用这种模糊的方式结束。
按电影构建的逻辑,整个岛都被日本人控制了,日本人一开始为了一个战俘能任意杀渔民,为啥最后那么多战俘被救,渔民反抗,不杀渔民?为啥放弃屠村?
这样的故事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信的。
利用真实故事做商业片,《南京照相馆》是一个惊喜,《东极岛》是一个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