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能引发多大风波?河南郑州一面馆的“续面事件”给出了答案。
事情起因于一段“三女子带四孩点一碗面多次免费续面”的视频。视频中,面店老板指责一位女顾客续两次面不够,转头在平台给他打差评。“七人续一碗面”也引发网友的关注讨论,一开始,网友们几乎一边倒地认为女顾客“占便宜”。
相关视频截图。图源网络
“七人买一碗面,续面三次”和“七人单点消费140多元,要求续面三次”,触动的社会情绪显然是不同的,前后差别直接导致了舆论的转向。
原本被指责“占便宜”的顾客结果是正常消费,而最初理直气壮的老板,则被网友质疑夸大其词,有故意利用公众情绪放大矛盾的嫌疑。而此时的舆论也从“女顾客占便宜”到”老板格局低了”。面馆也被涌来的网友打了6000多条差评。
小面馆里“续面之争”,从双方“互打差评”开始,到派出所调解,再到全网热议,每一步争执都在被放大,最终演变为一场全民围观的公共事件,老板和顾客都承受了与该事件并不相称的关注度与恶意。
这桩纠纷本质来看,是餐馆规则与顾客期待之间的错位造成的。老板强调“无限续面”是建立在“一人一碗”的基础上,顾客则理解为既然叫“管饱”,那就可以随意添。
虽然优惠规则写得模糊,但说到底也只是一桩小事,如果双方真诚沟通的话,或许还能调和。但在事件被搬至互联网后,已经简化成了一场“谁占谁的便宜”的道德审判。急切“审判”的网友也容易忽略实际消费和交易场景里,人与人互相理解、协商的细微复杂性。
当然,这件事之所以持续发酵,还因为各方的情绪不断叠加,顾客在差评里表达不满,老板在视频里发泄委屈,网友的围观意在搞清“到底谁占了便宜”“该道德指责谁”。一碗面的争执,最终牵连了老板和顾客的日常生活,这也正是“全民围观”的双刃剑。
网络的确能够提供一个宣泄的渠道,让弱势的个人可以发声,但同时也容易让本来局限在小范围的矛盾被裹挟进巨大的公共情绪的洪流之中。对商家而言,借助网络维权未必能换来理解,一旦所述与事实不符,舆论的反噬往往更猛烈。
需要强调,在复杂的消费场景中,清晰的规则、坦诚的沟通,远比情绪化的发声更为重要。商家若真想留住顾客,需要在宣传里写明优惠的具体条件,而不是靠模糊的承诺招揽顾客,更不应该在遭遇争议后意图以曝光顾客形象解决问题。
这场风波里没有赢家,顾客承受了不必要的关注度,老板的店也遭遇大量差评,口碑和信誉受到冲击。一桩续面的小事,最后落得一地鸡毛,也在提醒社会,在这个信息传播极快的时代,每一个微小的争执,都有可能闯入公共情绪的洪流之中,双方保持理性,保持沟通,才能避免一场小纠纷走至“全民围观”。
文|张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