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科研成果,用“智能”为工业发展装上新引擎。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2025级博士研究生徐子健,在实验室与国内大型企业生产一线间架起“智能之桥”。

作为长沙湘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与法人代表,这位年轻的“00后”创业者带领团队,打开实验室与工厂对话的创新实践。公司成立仅三个月,便成功拥有多项核心技术产品,其成果已在中石化、中海油、湖南创研智能装备等知名企业“安家落户”,实现了生产过程的在线感知、智能评估与精准预测。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他们成功解放传统制造业的双手,使工业制造变得更加“聪明”。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让代码真正理解需求

“我们的研究不只是写论文,更是可以解决工业上的真实痛点。”徐子健的创业路,始终围绕“让代码理解现场需求”展开。在他眼中,工业智能化的核心逻辑很明确:精准对接现场需求,用人工智能技术找到解法,最终落地应用。

中南大学00后博士研究生成立公司3个月,获多家央企青睐!

2024年9月,团队带着自主研发的“加氢裂化过程全流程参数智能优化系统”,走进了中海油惠州石化炼油厂轰鸣的加氢裂化装置车间。然而,工业现场的挑战远超预期:生产过程信息难以有效感知,诸如产品质量、运行状态等关键参数无法实现在线获取,导致质量管控面临重重困难。

面对这一困局,团队决定“蹲守一线”,直接搬进厂区宿舍,与工人、工程师同吃同住。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团队在大量缺失、非结构化的生产运行数据中挖掘出规律,成功实现了质量预测、故障预警与智能诊断,有效缓解了生产信息不完备、计划优化难度大等现实难题,为项目落地撕开了突破口。

这种扎根现场的研发模式贯穿于所有产品。“学术研究没有现场,但是工业智能化系统必须紧密结合实际生产场景。”徐子健提到,每次团队总会深入企业一线,在与工程师的朝夕相处中,摸清痛点与架构,反复优化模型。

中南大学00后博士研究生成立公司3个月,获多家央企青睐!

2025年数字中国创新大赛全国一等奖、2024年湖南省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十强项目奖、2024年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挑战赛一等奖……诸多奖项加身,但徐子健感慨:“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不是聚光灯下的领奖台,而是我们的技术真正在工业现场落地生根,解决了长期困扰工程师们的难题,并得到他们真心认可的瞬间。”

众行方能致远:协作助力结出创业硕果

“一个人能够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一定能走得更远。”对徐子健而言,这句感悟既是创业路上的深刻体会,也是其团队能够在短短三个月内站稳脚跟的核心密码。在他看来,创业之路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多方合力、众行致远的过程——既需要好想法、硬技术和对市场的深刻洞察,更离不开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携手同行。

徐子健常说,点燃他创业热情的“第一把火”,是多方力量共同汇聚的结果:政策支持、导师鼓励、科研积累与市场反馈,每一份助力都不可或缺。

其中,中南大学强大的科研平台是团队坚实的后盾。而博士生导师袁小锋教授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他不仅在技术上给予精准指导,帮助团队构建起完善的科研和管理架构,甚至在创业起步阶段,助力团队拿到了关键的启动资金“第一桶金”。“袁老师既会在组会上细致推敲PPT中的理论公式,也会带着我们深入实际项目,直面一线问题,指导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手把手带着我们往前闯。”徐子健的话语中满是感激。

中南大学00后博士研究生成立公司3个月,获多家央企青睐!

在创业浪潮中,徐子健和团队还幸运地搭上了政策的“顺风车”。得益于湖南良好的创业政策扶持,2025年初,团队顺利入驻长沙高新区创业基地。“在这里,我们拿到了免费场地和补助,还有机会获得投资。”徐子健介绍道,这片创业沃土为他们的起步提供了便利条件。

更让团队欣喜的是,在这个“小微企业共生圈”里,协作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彰显。他们所创立的湘昇智能,与隔壁的电容器检测企业、自动化产线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我们将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共同研发一款产品。”徐子健说,“大家互帮互助,抱团取暖,一起抢占市场,这种共生共赢的氛围让我们对未来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