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叠翠满目葱茏,万顷竹海绵延起伏,漫行在安吉诗情画意的竹海中,清新空气沁人心脾,浩渺碧波随风翻涌,令人流连忘返。

茫茫竹海,是浙江安吉的符号。因有108万亩竹林,安吉竹产业蓬勃发展,先后获得了中国竹凉席之都、中国竹地板之都、中国竹工机械创新之都等荣誉。今天的安吉人,凭借创新、创意、创造的真功夫,为竹产业注入新活力。

据安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朱红星介绍,在深耕“以竹代塑”的基础上,安吉将以竹代粮、以竹代棉、以竹代油、以竹代电变成现实,催生出新赛道、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每年吸引近百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组团前来考察竹业,竹子成为安吉与世界进行生态文明对话的一座桥梁。

安吉竹业让世界刮目相看

安吉竹海一角。康凤英摄

“土专家”破解世界性难题

不久前,来自国际竹藤组织和尼泊尔、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30多名专家和政府官员慕名来到浙江竹冠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考察企业以竹笋为原料酿造饮用白酒的案例。

自古以来,白酒通常以高粱、小麦、稻米等粮谷为主要原料酿制而成。用非粮生物质代替粮食发酵本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而用竹笋发酵酿制饮用白酒更像一个天方夜谭。

不加一粒粮谷,用竹笋为原料酿造饮用白酒——外国人听后,两手一摊,“没想到”“不敢想”。浙江竹冠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聂忠平拧开用竹笋酿造的白酒瓶盖,瞬间酒香四溢,倒进玻璃酒杯,举起端详,酒体清亮透明,对光凝视,透如竹露,鼻前轻闻,酒香伴随竹香。

真是竹笋酿造的吗?来到实验室,大家看到墙上挂着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竹笋酒及其生产工艺》《竹笋酒蒸馏装置及生产线》等专利证书,走进发酵车间,只见一口口巨型大缸被密封得严严实实,揭开缸盖,酒香瞬间弥漫,酒表面冒着无数细泡。

“这是竹笋酿造白酒的发酵期。”聂忠平说起竹笋酿酒头头是道,“竹笋酿造白酒看起来简单,工艺却很复杂。先要在雨水充沛的谷雨时节采挖生长旺盛的竹笋,切碎后进入首轮发酵,按1∶1比例,间隔一定时间分两次放入鲜采竹笋,分五轮次进行为期一年的发酵周期,其间随季节、气温、湿度变化,要精准调控适宜环境,每轮次发酵后提取风格各异的原酒,最后由调酒师融合形成竹本酒,20斤竹笋可产1斤白酒。”

俗称酒渣的竹笋发酵后的剩余物,又全部用于生产家具装饰板材,国家竹产业研究院检测结果表明,此板材具有无醛、防霉、轻质高强等功能,用胶量少一半,强度增加60%,不仅“吃干榨尽”,还实现了竹笋的高值化和功能化利用。

在安吉长大的聂忠平,靠竹子创业,起初在一次性竹筷子上发力,后在“以竹代塑”上下功夫,专门生产竹制刀、叉餐具系列产品,研制竹木机械。

用竹笋酿造白酒,源自一次偶然经历。一次一名教授来安吉竹海巡游,被竹林中一棵倒伏在地的竹子绊倒,在用手撑地起身时,手上沾有附着在竹子上的霉斑,直觉和习惯让其取下霉斑样品带回大学实验室,竟发现有酒精成分。聂忠平听后立即投入资金研发,通过一系列试验,全竹笋酿出的饮用白酒问世。

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于文吉认为,“浙江竹冠”用100%全竹笋、自主知识产权实现零添加生产、零污染排放、零粮谷酿造饮用白酒的目标,在世界竹业史上创造出一个以竹代粮的传奇。

安吉竹业让世界刮目相看

浙江峰晖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竹制灯具。陈毛应摄

山里汉成为竹子“魔术师”

张明忠是个地道的安吉山里汉子。在他眼里,竹子几乎无所不能,能造纸:餐巾纸、食品纸、A4纸;能替代塑料:可降解的塑料袋、花盆、桌板;能织布:医用口罩、袜子、衣服。

1969年出生的张明忠,中专毕业后在安吉一家造纸厂上班,后因工厂关停而自谋职业。竹产业是安吉传统产业,当时竹拉丝厂遍布城乡,而竹拉丝厂产生的竹屑和边角废料成了处理难题,他从中看到商机,创办企业上门收集这些竹屑和边角废料,烧制成生物质颗粒燃料,也就是俗称的燃料棒,一度成为畅销的出口产品,后来随着安吉竹拉丝厂被取缔和淘汰,烧制燃料棒也就成了无米之炊。

张明忠又创办浙江耀竹科技有限公司,由于有纸厂从业的经历,他重新琢磨起造纸技术,要用物理方法把竹子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进行分离,这些技术的研发,对只有中专学历的他来说,不仅需要时间钻研相关专业知识,还需要大量资金支撑。

张明忠把所有赚来的钱砸到技术攻关中,依然杯水车薪。直到2021年,他所研发的《一种环保型竹纤维提取方法及系统》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发明专利证书,经过专家技术估值获得融资,钱的难题得以破解。

竹纤维提取方法末端大难题虽解决了,但前端仍需将竹材刨花成纸一样的薄片,人工操作费时费力且不能保证质量,最前端的竹拉丝也是“拦路虎”。善于动脑筋的张明忠,于2022年又获得《一种刨花装置》发明专利,2023年再获《一种竹纤维二级拉丝装置》发明专利。

随着分丝机、粗揉机、精丝机、高频机、纤维素分离机组所有设备研发集成后,去年上半年,一条竹子“变魔术”的自动流水生产线试生产,经过不断调试、优化,可完成从毛竹到竹纤维的三道工序七大工艺,今年批量生产,每天可产出竹纤维30吨。

张明忠介绍,2.5吨竹子能产1吨竹纤维,产出成本每吨只需1500元,而每吨竹纤维市场价6000元,竹纤维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竹纤维的衍生产品应用价值也呈指数级上升,以竹纤维生产的袜子、衣服和医用口罩布料为例,每吨布料分别飙升到1.8万元、12万元、20万元,竹子的身价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值得一提的是,生产过程中,水循环利用,不产生污水,对竹子全部“吃干榨尽”。

安吉竹业让世界刮目相看

浙江竹境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竹装饰建筑一角。陈毛应摄

毛竹林恰似“绿色取款机”

“竹子生在土中笋是菜,长在山上林成景,林间空气有碳汇,砍到山下变成‘宝’,毛竹林真的是‘绿色取款机’。”安吉县天荒坪镇港口村竹农卢洪平说起竹子一脸自豪。

在安吉,毛竹林不愧为“绿色取款机”。

见过竹子变成油吗?到安吉县梅溪镇就能看到真真切切的事实。

凭着《一种竹子热解耦合化学链气化双循环油气联产的方法》发明专利,安吉兴能生物基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加工10万吨竹子,年产2.5万吨多酚植物化学品等产品,并利用自产的生物质气发电供热,满足生产用能。

走进坐落在安吉县孝丰镇的浙江佶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张伟岳忙个不停:“这些竹质柱状活性炭,现在每月出口欧洲15个集装箱,每箱18吨。”

这家生产竹质炭的企业,通过掌握核心工艺与装备技术,首先将竹炭从传统的土窑烧法改变提升为工业化烧制竹炭;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深加工,创新制成了继煤质、木质、果壳后的第四类竹质活性炭。

竹炭是竹材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热解炭化而成,素有“黑钻石”之称,可广泛用于新材料领域。近年来,很多新能源电池厂家将竹炭应用延伸至新兴“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前驱体,以竹代电成为现实。

铅笔是用木头制造的,但浙江斑竹文具有限公司研制出竹铅笔,以竹代木。

铅笔需要卷削,但天然竹材密度高、硬度大,存在易翘曲变形、回弹弯曲、出材率低等问题。企业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联合攻关破解技术难题,今年5月第一支竹铅笔一上市,就被日本一商家抢订。而生产竹铅笔的废料全部成为楼下安吉竹帝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原料,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循环生产在安吉已是常态。

竹子是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竹产业是全球公认的绿色产业,安吉用科技赋能,创新开路,在竹子世界里“组装”新材料,在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把毛竹林变成了“绿色取款机”,结出更多世界级竹业硕果,令世界刮目相看。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记者:陈毛应

编辑:彭胡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