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何鑫

备受瞩目的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日前在北京闭幕。8月19日,记者从深圳市盐田区获悉,由3名老师和2名中学生组成的“万思未来馆团队”征战赛事,是国内教培行业唯一参赛队,其中年仅14岁的马同学更是本届人形机器人“奥运会”上参赛年龄最小的参赛队员。

盐田团队征战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两名参赛学生在比赛现场。

据悉,万思未来馆团队使用了宇树G1、优必选天工机器人两款热门机器人参加了竞争激烈的400米跑、100米跑两大项目。在汇聚全球280支顶尖队伍的赛场上,万思未来馆团队展现了扎实的技术功底和出色的临场应变能力:100米预赛斩获小组第一(总排名31),400米预赛夺得小组第二(总排名32)。难能可贵的是,两名中学生赛事成绩,整体表现抢眼。

万思未来馆团队带队老师介绍,备赛过程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工程实践课。在坐落于盐田区的万思未来实验室里,两位学生深度参与训练和优化:为机器人安装摄像头获取“第一视角”,精心挑选并测试适合的“鞋子”以增加脚底摩擦力,解决行走稳定性问题。这些细节,正是发现问题、设计解决方案、不断试错迭代的工程思维体现。

“在抵达北京速滑馆后,学生们敏锐地发现比赛地面比实验室光滑得多,防滑成为关键挑战。在老师指导下,他们立刻投入调试,反复测试改进脚底摩擦力,成功提升了机器人在高速奔跑中的稳定性。”带队老师说。面对国际强手,两名同学沉着冷静、配合默契,将训练成果稳定发挥。

盐田团队征战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1号跑道,参赛学生正在准备开幕式前的表演赛。

赛后,两名同学表示,这次经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科技探索的重要性不仅是技术本身,更是不断试错和改进的过程。比赛过程中也会紧张,但扎实的训练和及时的调整,让我们最终能以最好的状态跑出理想成绩。

万思未来馆团队带队老师表示,会将本次参赛的实战经验、问题解决过程和调试案例,系统化转化为教学资源。持续完善课程体系,结合真实应用场景,更注重学生工程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高水平科研与竞赛,为他们提供接触前沿、挑战自我的平台。

万思未来馆位于盐田区梅沙街道的生物圈三号,以九大实验室和展厅为基础,构建了一个涵盖人工智能、汽车智造、生物基因、航空航天、虚拟未来等诸多前沿科技领域的综合性场馆,致力于打造一个融合科技与人文、理论与实践的教育桥梁。馆内陈列着多样化的先进智造展品,同时与9家拥有独特科技特色的创新企业深度合作,共同为青少年们提供一个探索科学奥秘、启迪智慧的全新空间。

(受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