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建平儿女的坚定信念;不屈不挠、勇毅坚韧,是建平儿女的无畏气概。建平,这片被红色基因浸润的热土,不仅哺育了多民族的文化融合,也在战火纷飞的岁月,激励着中华儿女的热血与担当。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赓续英烈精神 砥砺家国情怀

早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军初期,建平就涌现出了一大群觉醒青年。他就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他也是我们的革命先烈——陈镜湖。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22年8月,照片中的青年名叫陈镜湖,那一年他21岁。刚刚来到南开大学读书,豪情万丈的陈镜湖立下了“人当自强、不畏波涛之汹涌”的宏图壮志。此时的陈镜湖并不知道,在后来战火纷飞的岁月中,他的人生将如惊涛般波澜壮阔。

陈镜湖,字印潭,号小秋。1901年10月出生在今天的建平县富山村,是家中的长子。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镜湖在天津直隶省立第一中学读书。当时,天津出现了两个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革命社团组织,一个是由周恩来、邓颖超等人组建的“觉悟社”,另一个就是陈镜湖等人组织发起的“新生社”。3年后,陈镜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南开大学。1923年,经李大钊介绍,陈镜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东北地区最早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之一。

1924年初,为顺利开展工作,22岁的陈镜湖受中共党组织的派遣,到爱国将领冯玉祥的西北军内任支队长,在内蒙古地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从此,他的对外公开身份不再是一名共产党员,而是冯玉祥麾下的西北军军阀。

在此期间,陈镜湖以中共地下党员的身份,在热河内蒙古地区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领导抗日武装。1926年底,陈镜湖被冯玉祥派到陕西省蒲城县任县长。

1933年3月,日军侵占了热河省会承德,并进一步入侵天津、察哈尔。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陈镜湖受中共党组织的派遣到察哈尔省民众抗日同盟军中任参议,党内仍担任中共内蒙古特委书记等职务。5月12日,陈镜湖奉命从张家口出发,前往张北县点验军队。途经桦树粱,遭到当地土匪袭击,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2岁。他用自己短暂的生命践行了“人当自强、不畏波涛之汹涌”的宏图壮志。

陈镜湖牺牲后,因当时环境复杂,他一直被家乡亲友误认为是军阀。直到半个世纪后的1981年,由陈镜湖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王逸伦所写的《路漫漫——我的革命引路人陈镜湖》一文的发表,陈镜湖作为党的早期革命领导人和活动家的真实身份才昭告于世。

1983年1月7日,辽宁省人民政府正式追认陈镜湖为革命烈士。1984年7月,建平县人民政府修建了“陈镜湖烈士陵园”,铭记他舍身为国的不朽贡献。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赓续英烈精神 砥砺家国情怀

“陈镜湖烈士陵园”位于建平县红山街道勿素台沟村北山上,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宁静肃穆。庄严耸立的烈士纪念碑镌刻着“陈镜湖烈士永垂不朽”几个遒劲大字。在陵园最北面的烈士墓区,无数像陈镜湖一样的革命先烈长眠于此。

精神的光辉永不灭,信仰的力量永相传。建平县依托烈士陵园的红色教育资源,积极开设党性教育课堂,不断赓续红色基因,通过特色化、个性化的讲解,延伸讲解的深度,让红色文化更加深入人心。

每年,各地、各界人士都会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对国魂的护卫、对英烈的缅怀,来到陈镜湖烈士陵园,在烈士纪念碑前庄严肃立,在追思中寻找力量,赓续英烈精神,砥砺家国情怀。烈士陵园已成为党史红色课堂的重要载体。

山河无恙,英雄不朽。在民族危亡的岁月中,许多如陈镜湖一般的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风雨如烟,他们在危难时刻依然坚持党性,守护着党组织的秘密,直到牺牲仍是默默无闻。他们中,许多人的名字后人无从知晓,但他们的事迹却恒如山岳万世长存。

撰稿:马丽杰

摄影:王涵

摄像:王涵

编辑:刘艳丽 张亚丽

制作:王文贺

审核:高瑛 梁释文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建平儿女的坚定信念;不屈不挠、勇毅坚韧,是建平儿女的无畏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