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糖可乐
这几天,一则关于沈阳统一校服的网络投票,引发舆论热议。
8月15号,官方微信公众号@沈阳教育发布了中小学生统一校服款式,并宣布开启公众网络投票,投票时间为8月15日至8月22日。此次发布的校服分春秋装、夏装、冬装各10个款式,其中小学生夏装成为焦点,因为10款设计中仅6号为裤装,其余均为裙装,很多网友认为女孩子穿裙装既不安全也不卫生,还存在隐私隐患,自发投票给6号裤装。总投票人次超100万,中小学生校服投票占70万人次。
一个关于中小学校服统一款式的投票,居然能引来如此高的热度,这恐怕是当地有关部门始料未及的。几十万人投票,主要是为了让当地的小学女生穿短裤上学。因为现在小学基本每天都有体育课,小女孩穿着裙子既不安全也不方便,别说是上学了,就算是家长自己领着女儿户外活动,也不会给孩子穿裙子。加上现在女性意识觉醒,一些观念认为,让小女孩穿校服裙子的做法,潜意识里就自带性别规训,会加深性别刻板印象,不利于传播性别平等的观念。
偏偏沈阳发布的10套设计里,只有一套是裤装,其余全都是裙装,这更加激发了网友的逆反心理。现在这个网络投票在一些社交平台的讨论热度非常高,不光是当地人,各个地方的IP都有,网友时刻监测着票数变化,不光害怕6号会落选,还担心会有黑幕。比如明明大家众志成城投6号,为什么7号的票也紧跟不舍?很多人担心,会不会所谓的投票只是障眼法,厂家早就内定好了,甚至校服都做好在仓库里了?
还有一天时间,投票就要结束了,沈阳有关部门现在恐怕也是汗流浃背了:如果6号落选,该如何让网友相信投票结果公开透明,没有黑幕?
事实上,就算6号胜出,沈阳这种在全市范围内统一中小学生校服款式的做法,也存在很大的争议。今年以来,不少地方陆续推出了“全市统一校服”的政策,这些政策一般都打着让校服规范化、特色化,统一采购提高校服质量的旗号,但是公众对此并不买单。
首先是很多人搞不明白,全市统一校服的必要性在哪。
2015年,教育部规定,选用校服的学校要加快建立以学校和家长委员会为主体,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会代表等多方参与的校服选用组织,负责具体选用、采购工作。
也就是说,选购校服这种事,交给学校、家长和学生就行,若要搞全市统一,这几方的意见要怎么体现?搞全网投票看似很民主,但外人怎么确保投票过程和结果是公平公正的?
原本,选择什么样的校服,配色如何,再搭配学校Logo,能反映一个学校的特色和文化底蕴,参差百态的校服构成了城市的风景线。全市统一校服以后,差异性荡然无存,对于孩子们而言,也是一种美育的缺失。
更何况,“一市一款校服”在实际操作中,还有可能违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早在2002年,深圳就推行了全市范围内统一款式和定价的“全市统一款”校服。虽然当地一直对外宣称是城市文化,但是相关问题不断。
2016年,发改委公布的行政垄断案件中,明确指出深圳市教育局在2011年和2014年校服招标过程中,对招标价格的规定实质引导投标企业达成固定价格的垄断协议,限制相关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市场准入门槛把控不严,导致校服质量参差不齐。据大象新闻报道,2019年深圳校服抽检不合格率高达36.25%。
正因如此,很多人认为不宜把深圳模式推广到全国,要把校服款式和颜色选择权还给家长和学生,管理部门只要做好质量把关就好,不可越俎代庖。
遗憾的是,这股“一市一款”风已吹到了多个城市。沈阳的投票还在进行,结果如何人们将拭目以待,然而在性别议题之外,“全市统一校服”的弊端更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