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改革报)
转自:中国改革报
近年来,全国各地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已经成为我国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的一个生动注脚。 图为2025长春马拉松比赛现场。 新华社发
□ 本报记者 荆文娜
“截至2024年,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371万人,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超过38.5%。我国全民健身取得惠民新成效。”在国务院新闻办近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介绍“十四五”时期体育强国建设成就时如是说。
“村BA”“苏超”、路跑、马拉松、冰雪经济、户外经济……近年来,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红红火火、亮点纷呈。自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一系列促进全民健身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切实成效。如今,全民“动起来”的背后,是我国在“十四五”期间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健全政策体系、加快设施建设等众力托举的结果。
构建政策体系丰富支持举措
近年来,人们的健康理念发生深刻变化,“运动是良医”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设置“建设体育强国”专节,明确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等内容。2021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就促进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和健康需求,提出五年目标和八个方面的主要任务。在业内人士看来,《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是“十四五”时期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总体规划和行动指南,对于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各相关部门十分重视全民健身工作,立足自身职能积极作为。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持续完善顶层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十四五”期间,我国全民健身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从完善体制机制等八个方面细化29条政策措施。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领域最高层级的顶层设计文件。
为了适应新时期公众对全民健身的新需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相关方面积极拓展全民健身新形式,通过不断健全政策体系,为全民健身发展指明方向——国家体育总局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同印发《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明确我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要任务。不仅如此,国家发展改革委还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体育公园建设的指导意见》《大运河国家步道体系建设方案》《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凝聚各方合力加快体育公园、大运河国家步道等建设,推动户外运动设施等合理布局,在群众身边打造更多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
在政策指引下,相关部门立足自身工作,采取了丰富多样的举措支持全民健身工作。财政部积极加大投入,通过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各地开展各类全民健身工作;通过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提升体育设施利用率和公共服务水平;通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支持基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维修、购置和文体活动开展。教育部推进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体育相关学科专业体系,将体育专业学位类别调整到博士层次。国家卫生健康委将“全民健身行动”作为“健康中国行动”的重点工作大力推进,加大科学健身知识科普力度。
集中力量补短板着力解决“健身去哪儿”问题
“截至2024年,全国体育场地面积达到42.3亿平方米,较‘十三五’末增加11.31亿平方米,群众健身更加方便。全民健身日、大众冰雪季等赛事活动联动各地、贯穿全年,呈现出‘天天有赛事、人人可参与’的生动局面。”高志丹表示,“十四五”时期,“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带动冰雪文化、冰雪产业实现新发展。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丁东在上述发布会上介绍,在刚刚过去的我国第17个“全民健身日”,全国共举办2.2万余场赛事活动,直接参加人次超过1100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便于参与的赛事活动带动更多群众主动健身、自觉健身,全民健身融入大众生活的良好态势日益增强。
任何一项成绩的背后,都透露出我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决心。
曾几何时,广场舞扰民的新闻不绝于耳。这背后,是健身设施短板的一个缩影。为此,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印发《“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其中提到,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要和健身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较为突出,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具体表现在总量不足、结构不优、载体不新、质量不高、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
针对相关问题,“十四五”时期,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工程支持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社会足球场、公共体育场中标准田径跑道和足球场、健身步道、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等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积极拓展全民健身场地空间,着力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问题。记者从国家发展改革委了解到,目前,全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较2020年增加36%;全国建成投入使用的体育公园超过1500个,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纲要》关于“新建、改扩建1000个体育公园”的任务目标;全国足球场地达16.1万个,每万人拥有足球场地约1.14块,超出“十四五”相关专项规划中提出的“每万人0.9块”的目标。
“我们不断提高体育场馆综合使用效益,引导各地通过各种方式推动体育场馆开放。”丁东介绍,“十四五”期间,国家累计投入56.5亿元,支持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其中2025年补助了近1500个县级行政区域的3370个场馆,公共体育场馆惠民开放成为新常态。
推动户外运动高质量发展
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近年来,“滑雪板、冲浪板、桨板”被大家称作体育“新三板”,户外运动产业成为市场热点。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户外运动线上消费人次约2亿人次,消费总额超3000亿元,增幅近40%。
“‘十四五’以来,我们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布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连续举办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产业影响力持续扩大。”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介绍。
记者了解到,“十四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推动开展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建设,积极打造户外运动新增长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休闲健身需求,推进户外运动与旅游、文化、康养、教育等业态深度融合,积极拓展消费新场景。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到2030年,建设100个左右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
何谓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指导意见》通过高质量自然资源转化地、高质量群众运动便捷地、高质量运动服务引领地、高质量户外活动举办地、高质量户外经济集聚地和高质量户外运动安全地六大内涵,清晰刻画了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的全貌。这就在自然环境资源、场地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指导意见》提出了高质量目的地空间布局和地域范围的基本原则,既立足自然资源和运动项目的优势,也考虑区域综合发展水平以及户外运动融合发展条件等因素。同时,《指导意见》还系统提出了户外运动场地设施、配套服务设施、交通设施的建设理念及路径,如集中力量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场地设施,配备各类营地和码头,倡导自然友好和绿色生态,注重串联各类户外运动场地等。
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将继续推动户外运动高质量发展,支持有资源禀赋的地方建设高质量户外运动目的地,扩大全民健身参与,推动户外运动产业发展,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等业态深度融合,着力打造经济新增长点。此外,还要积极拓展全民健身空间载体,充分挖掘利用城市“金角银边”等空间,在居民社区中增加“举步可就”的运动场地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