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当“嫦娥”揽月带回月壤,当“奋斗者”号深潜马里亚纳海沟,当量子计算机“九章”算力突破边界,当高铁网织就“大地经纬”——这些闪耀的科技坐标,不仅标注着中国创新的高度,更藏着一个民族对“强起来”的执着追求。
为记录、传播中国科技的力量,金昌市科学技术协会、金昌市科技馆与金昌市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科技博览》栏目。我们将循着中国科技的奋进轨迹,既聚焦那些震撼世界的“国之重器”:从航天工程的每一次突破,到深海探测的每一步深耕;也关注那些浸润日常的“科技温度”:从农业育种里藏着的“饭碗底气”,到医疗技术中托举的“生命希望”。这档栏目将让你我在回望成就时汲取力量,在感知科技温度中坚定信心——因为这些“伟大”,本就由无数平凡的探索与坚守铸就,也终将照亮我们共同的前行路。
2025年8月26日,由我国自主设计研发建造的亚洲最大、世界领先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和“浚广”轮在江苏启东成功下水。
两船设计长度198米,型宽38.5米,型深18米,最大挖深120米,最大舱容达35000立方米,泥舱容量亚洲第一。两艘挖泥船具体由中交疏浚负责统筹统建和概念设计,中交天航局、广航局投资并主导设计建造,中交疏浚技术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负责设计建造总承包和智能疏浚系统开发,并联合中船集团第七〇八研究所具体承担船舶设计,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建造,中交疏浚负责采购和研制船载装备。
作为新一代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耙吸挖泥船,“通浚”轮和“浚广”轮具有智慧、高效、全能、环保四大特性,智能作业模式涵盖“挖-运-吹”全链条,具备“强破土、大挖深、远运距、长吹距”等优异性能,未来可广泛适用于港航疏浚、深远海取砂、吹填造陆、深海采矿、管沟开挖回填、碎石基床及深海管道铺设等施工作业场景。
两船建造期间,创新采用“数字化船坞+模块化建造”,建造效率提升约20%。两艘“疏浚利器”具备无限航区航行能力,可在八级风浪条件下作业,船舶耙头最大可伸至约120米深的海底吸挖泥沙。搭配自主研发的“一键疏浚”和“浚驾合一”智能疏浚控制系统,仅需1名船员便可完成所有航行和施工任务,真正实现疏浚作业全自动控制,智控系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正常施工环境下,船舶可在90分钟内将泥舱全部填满,装载效率世界领先。
未来两船投产后,将进一步优化国产疏浚船舶装备结构,加快提升中国疏浚船队的系列化、专业化与国际化水平,助推中国从疏浚大国走向疏浚强国。
作者:都芃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常远
责编:闫瑾 刘欢欢
审核:马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