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于经济观察报、人民财讯、成都日报、东方财富网、第一财经、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新闻网】

“股王”易主的戏码正在上演!

不到两个月股价暴涨近164%,从7月初的563元冲至1587.91元,AI芯片龙头寒武纪8月28日收盘价超过贵州茅台的1446.10元,一举夺下A股“新股王”宝座。

在过去的十年间,贵州茅台一直是A股市场的“股王”代名词。在前海开源基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眼中,新股王的诞生是一个时代变迁的标志性事件,反映出投资者对科技创新企业的空前热情。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市场对寒武纪的未来成长空间赋予极高预期,致使其股价迅速攀升,甚至超越传统行业龙头。

芯片新贵超过白酒龙头

A股“股王”正式易主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近一个多月,寒武纪的股价启动狂飙模式。7月10日,寒武纪收于520.67元/股,此后便扶摇直上,一个多月涨幅超过200%,至8月28日总市值高达6643亿元。

另据人民财讯报道,8月28日,寒武纪-U再次大涨,收盘上涨15.73%,股价报收1587.91元/股,一举超过贵州茅台,成为A股第一高价股。该股27日盘中股价曾短暂超越贵州茅台,但收盘回落,28日为历史上首次收盘价位居A股第一。

寒武纪登顶:股王不再是茅台 意味着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8月28日收盘,寒武纪总市值达6643亿元,根据十大流通股东信息显示,寒武纪第一大股东为创始人、董事长兼总经理陈天石直接持有寒武纪28.63%股份,对应市值超1900亿元。

贵州茅台成立于1999年,2001年A股主板发行上市,每股发行价为31.39元,目前控股股东为贵州茅台酒厂,实控人贵州省国资委,控股比例达54.07%。寒武纪2016年成立,2020年科创板上市,每股发行价为64.39元,控股股东、实控人为陈天石,控股比例达29.63%。

截至2025年6月30日,贵州茅台的十大流通股东中包括香港中央结算、证金、中央汇金、沪深300开放式指数基金等,累计占流通股比例71.06%。寒武纪十大流通股东占流通股比例为64.9%,包括北京中科算源资产、北京艾溪科技中心、香港中央结算、科创50开放式基金等。

业绩表现方面,寒武纪在2024年四季度首次实现单季盈利,并在2025年一季度延续业绩涨势。8月27日,寒武纪发布今年的中报业绩,上半年营收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净利润10.38亿元,实现扭亏为盈。贵州茅台今年上半年虽然营收和净利润均实现历史新高,但其业绩增速已出现放缓趋势,十年来首现个位数增长,营收910.94亿元,同比增长9.16%;实现归母净利润454.03亿元,同比增长8.89%。

9年多来A股股王首次易主

这些公司股价也曾超越茅台

据成都日报报道,寒武纪此次股价超越贵州茅台,是9年多来A股股王首次易主。自2016年6月17日至2025年8月27日,贵州茅台曾长期占据A股“股王”的宝座,公司收盘价一直排在A股第一位。该股在成为“股王”的同时,还曾多次问鼎A股市值冠军宝座,今年公司A股市值被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等反超。

寒武纪登顶:股王不再是茅台 意味着什么?

据东方财富网报道,自2007年初贵州茅台突破百元大关成为A股股王后,至今已有十余只股票的股价曾超过贵州茅台。

其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是中国船舶,有将近一年时间股价压制贵州茅台,但很多股票只是短暂超过,最短的不到一天。

不少公司股价超越贵州茅台后出现大幅调整,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已于2018年退市的暴风科技。暴风科技于2015年5月14日股价首次超越贵州茅台,一周后公司股价见顶,此后三个月的时间里累计跌幅一度达到70%。

多重因素叠加共振

据第一财经报道,自7月以来,寒武纪股价开启快速上升趋势。截至8月28日,从7月初的563元(前复权,下同)一路飙升至8月28日的1587.91元,不仅跻身A股“千元股俱乐部”,甚至超越了贵州茅台的1446.1元,正式登顶A股“新王”。

在业内看来,寒武纪这波快速上涨,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基本面预期、市场情绪、资金动向和政策红利等多重因素叠加共振的结果。

据最新中报,寒武纪上半年营业收入达28.81亿元,同比增长4347.82%,主要受益于云端产品线的强劲表现,该业务线贡献收入28.7亿元;截至二季度末,该公司合同负债达5.43亿元,较一季度末的88.62万元大幅增长,表明在手订单充足,为后续业绩增长提供了“硬支撑”。

与股价强势上行相伴的,是多空资金的激烈博弈。龙虎榜数据显示,寒武纪在本月12日、14日、22日已三次登榜,且均出现了沪股通专用、机构专用以及知名游资席位,部分还出现境外机构的身影,资金博弈态势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席位呈现“左手买右手卖”的双向操作特征,且随着股价不断攀升,部分资金已出现离场迹象。以22日龙虎榜数据为例,沪股通专用席位同时现身买卖双方榜单,分别以11.48亿元和12.86亿元居买入首位与卖出首位,净卖出1.38亿元。

与此同时,机构资金也深度参与,近三次均同步现身买卖榜单,存在明显的多空分歧。22日数据显示,机构专用席位均为买入与卖出榜单第四位,当日买入2.83亿元、卖出3.66亿元,净卖出约8300万元。

此外,游资席位同样如此。14日,寒武纪因“连续3个交易日收盘价涨跌幅偏离值累计达到30%”而登榜,净买入资金为16.88亿元。瑞银证券上海花园石桥路在买入12.97亿元的同时,又以6.25亿元出现在卖方第三位,净买入6.73亿元。

但到了22日,资金态度发生显著逆转,龙虎榜转为净卖出6.78亿元。瑞银证券上海花园石桥路再次出现在买卖双方阵营,买入5.34亿元并卖出8.05亿元,净卖出2.71亿元。而华宝证券上海东大名路则买卖金额相差较小,分别为3.63亿元、3.35亿元。

知名游资投资者章建平也参与其中,其去年四季度首次进入寒武纪前十大股东,今年一季度增持74.75万股至608.63万股。二季报显示,章建平未进行减持,仍以第七大股东身份持有该股。

寒武纪紧急发声:存在脱离基本面风险

8月28日晚间,寒武纪公告称,公司2025年8月28日收盘价相较于2025年7月28日收盘价上涨133.86%,公司股价涨幅超过大部分同行业公司股价涨幅且显著高于科创综指、科创50、上证综指等相关指数涨幅,股票价格存在脱离当前基本面的风险,投资者参与交易可能面临较大风险。敬请广大投资者理性投资并注意投资风险。

寒武纪称关注到近期市场上存在部分对公司经营情况的预测,公司结合实际情况,预计2025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0亿元至70亿元。

寒武纪还表示,公司未有新产品发布计划,近期网上传播的关于公司新产品情况的信息,均为误导市场的不实信息。由于集成电路整个行业链是专业化分工且技术门槛较高,加之公司及部分子公司已被列入“实体清单”,将对公司供应链的稳定造成一定风险,可能对公司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多个迹象表明,寒武纪的局部经营风险与估值泡沫已显现。

一是高库存压力。2025年上半年,寒武纪存货余额达到26.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1.64%,占总资产比例超过三成。其中委托加工物资高达15.31亿元,表明公司采取了“堆库存,锁产能”的策略。

二是客户集中度风险。公司前五大客户贡献了85.31%的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高度依赖少数客户。而且公司对部分应收账款已计提了高达50.71%的坏账准备,反映出“出货容易、回款难”的问题。

三是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寒武纪采用Fabless模式,依赖台积电等代工厂,且公司及部分子公司已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EDA设计工具和先进工艺资源可能受到卡控。

正如寒武纪今晚公告“股票价格存在脱离当前基本面的风险”,不少投资者也认为,寒武纪当前估值偏高。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收盘,寒武纪动态市盈率达595倍,远超半导体产品137倍的中位值。基金持仓数据亦透露出机构态度的分化:2025年二季度虽有269家基金增持,但119家基金选择减持,且基金持股总数6709.63万股较2024年二季度末的9777.88万股大幅下降,创近两年低点。

“股王”易主意味着什么?

据经济观察报报道,在前海开源基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眼中,新股王的诞生是一个时代变迁的标志性事件,反映出投资者对科技创新企业的空前热情。

杨德龙表示,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推动下,市场对寒武纪的未来成长空间赋予极高预期,致使其股价迅速攀升,甚至超越传统行业龙头。

另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从股票市场来看,杨德龙表示,寒武纪冲击A股第一高价股,背后是愈演愈烈科技牛行情。

今年以来,中国在AI、高端制造和半导体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消息纷呈,杭州“六小龙”全球瞩目,激发市场对科技资产未来增长潜力的强烈预期。

从资本流动来看,近期,全球资本因“害怕错过中国科技进步红利”加速增持中国资产,对中国科技股的定位逐渐从“交易型”转向“配置型”。

美国景顺集团报告显示,全球财富基金对中国资产的兴趣正在大幅回升,近60%的基金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增加在中国的配置,尤其是在科技领域。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A股“股王”的变动不只是简单的位置交替,而是时代和经济的大变局。全球资本重估中国资产,对投资逻辑和投资标的选择已然深刻转变。

贵州茅台作为A股“股王”多年,一直被视为传统消费的时代象征。寒武纪则指向人工智能、大模型、自动驾驶、机器人等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市场。

当前,中国正处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的背景下,发展逻辑切换,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技术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中央到地方已出台的一系列政策,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如,在金融领域,监管部门通过深化科创板改革、建立上市融资“绿色通道”、丰富科技创新债券体系、加大长期资金引导力度等,形成多层次、全周期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进一步畅通了科技与资本的高水平循环。

“不要低估中国未来的创新,多重因素决定,中国将成为全球创新的强大参与者。”万亿美元巨头资本集团股票投资分析师Johnny Chan撰文如是指出。

中国在众多领域的科技突破,迎来资本市场上真金白银的投票,不仅意味着科技产业的壮大,更意味着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形成,中国经济正向更高质量、更具创新力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