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视播出的《砺剑》军事节目,罕见地公开展示了,中国解放军完整的反航母作战流程。在“过于先进,不与展示”的前提下,虽然是降级版的展示,但光是那一条条环环相扣的作战流程,就足以让人感受到震撼。
总结来看,整个反航母作战流程的核心叫做“发现-定位-打击-评估”。简单点说,就是先找到目标,再确认目标,然后发起打击,最后进行战果评估。从头到尾,这就是一条完整的杀伤链。
第一步自然是发现。央视节目中展示的,解放军军事卫星会对广阔的太平洋进行大范围、密集的扫描。它既能拍摄高分辨率图像,也能捕捉电磁信号。这样一来,航母战斗群即便在茫茫大海上,也难以彻底隐藏。
可问题来了。如果卫星被干扰,甚至“致盲”了怎么办?解放军同样给出了备份方案,那就是无人机。这就要说到无侦-7和无侦-10。这两款无人机是一对搭档。无侦-10主要负责电子侦察,它依靠被动雷达,在几百公里外就能捕捉到航母战斗群的雷达波和通信信号。它的优势是范围大、速度快,二十分钟能覆盖二十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不过缺点也很明显,只能大概圈出一个“疑似区域”,没法精准定位。
而这时候,无侦-7就要登场了。无侦-7带着合成孔径雷达和光电传感器,飞到无侦-10提供的区域里,进行精确成像。它能直接分辨出哪一艘是航母,哪一艘是护航舰艇。更重要的是,它能给出可以直接用于导弹火控的精确坐标。
整个流程一旦跑通,指挥中心立刻能下达打击命令。导弹单元接到指令后,就能对目标发起打击。说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觉得逻辑很完整?但我要强调一点,这只是冰山一角。就像我开头说的那样,央视展示的内容,其实是一个降级版本。
举几个例子。纪录片里说无人机的侦察范围只有百公里级别。但现实中,中国的对海侦察和打击能力至少覆盖上千公里。再比如片中出现的无侦-7和无侦-10。它们虽然性能不俗,但隐身能力还停留在五代机的水平,还不是全向隐身。在面对美军航母战斗群的防空圈时,这种无人机在一两百公里外就可能被发现,很难抵近到最佳距离。生存能力,仍然是个短板。
未来真正的主力,其实是新一代隐身无人机。它们采用无垂尾、翼身融合的六代机布局,具备全向隐身和更低的雷达反射面积。只有这样的无人机,才能有效突破美军预警机和“宙斯盾”系统的严密防线,真正完成深入刺探。
再来看打击环节。纪录片里展示了东风-100巡航导弹。它射程很远,大概有4000公里,速度也能达到4马赫。但它更适合打固定目标,比如敌方基地或港口。对付航母这样高速机动的目标,它的突防和命中率并不算高。而且美军的“宙斯盾”防空系统对这类巡航导弹的拦截能力不容小觑。
真正的“航母杀手”,其实是东风-21D、东风-26这类反舰弹道导弹。依靠“钱学森弹道”或者乘波体技术,东风导弹的末端速度能超过10马赫,还能机动变轨,专门用来突破航母战斗群的防御。这也是为什么外界普遍认为,东风导弹才是解放军的王牌。
总之,央视这次的公开展示,其实只是一个开胃菜。真正的核心能力没有完全公开。从太空侦察,到隐身无人机,再到东风导弹的全面突防,解放军正在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体系。这种体系,一旦完全成熟,将彻底改变西太平洋的战略平衡。所以说,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深海利剑”,还在静静等待出鞘。
来源:《《砺剑》 20250731 新锐集结》 央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