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号,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已经明确说了,大陆会邀请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各界代表,去北京参加9月3号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和相关活动。态度很清楚:两岸得一起记着历史、缅怀先烈,把爱国主义和抗战精神传下去,踏踏实实地走民族复兴、国家统一的路。

可另一边,台“陆委会”和台当局防务部门最近绷得特别紧。不仅劝老百姓和在大陆发展的艺人别去参加,还搬出“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当挡箭牌,把少将以上或者还在管制期的人列进“禁止去大陆”的名单里,甚至放话说“敢去就处理”。

不过岛内舆论没跟着他们走。国民党大陆部副主任何溢诚发了文,直截了当地说“该自豪地看九三阅兵”,还说抗战胜利里肯定有台军的一份力。认同两岸是一家人、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看到这场阅兵就该觉得骄傲。岛内不少媒体也转发评论了,风向不再被单一的说法牵着跑。

九三阅兵可不是冷门话题,它本身就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在国际上也受关注,而且这还是中国式现代化新进程里的第一次阅兵,时间点敏感,分量特别重。放在台海这个语境里看,它更像一块试金石:谁是真的在乎历史,谁只想着玩政治算计,一照就清清楚楚。这不是谁嗓门大谁就有理,关键看谁能拿出事实和实力。

大陆正式发出“邀请函”,岛内发声:应自豪看待九三阅兵

先说说阅兵本身,解放军空军等新型装备会集中亮相,还会跨陆海空联合编组,重点要展示的是体系作战能力和实战化水平。这种编组可不只是走个队形那么简单,更像是把联合作战的“全流程”拆开来给大家看——传感器网络怎么铺、指挥链路怎么打通、投送火力怎么衔接、电子干扰和信息对抗怎么配合。看台上的观众可能只注意队列齐不齐,懂行的人盯着的是各部分能不能“合上拍”。要是军种之间能像齿轮一样顺畅配合,那威慑就不是喊口号,而是对手在算风险时,心里实实在在跳出来的概率。

很多人好奇这次有哪些国际嘉宾来,普京早就确定要来中国,还会停留四天,这个时长本身就有说法;塞尔维亚总统、斯洛伐克总理也确认会来,能看出来欧洲内部对中国的看法开始有细微分歧,有些国家愿意用“亲自到场”这种方式表达态度。接下来还会有更多国家的元首或高层代表来,这背后其实是各国对中国影响力的重新评估。

再把目光拉回台湾地区,台当局调子这么硬,核心就一个目的:降温、限制参与人数、控制舆论。他们怕的不是几个人跨海去看仪式,而是怕更多人亲眼看到大陆的军力和国家动员能力后,岛内那套长期灌输给大家的“大陆威胁—台湾受害”的说法会站不住脚。搞政治宣传最怕的就是对比,尤其是能戳破谎言的对比。一边说别人是“军国主义”,一边又回避日本殖民统治在台湾地区留下的真实伤痕,还对着纪念抗战的活动指手画脚。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在信息透明的今天,撑不了多久。对历史装聋作哑,早晚会被现实的声音盖过去。

何溢诚“自豪看九三阅兵”的观点能在岛内引起反响,关键是他把话题从“立场对立”拉回了“共同记忆”。抗战胜利不是哪一方的专属,台军的前身,还有无数台湾同胞组成的抗日志愿军、地下组织、支援前线的人们,都在那段历史里留下过印记。把这份光荣抹掉,老百姓心里肯定不接受;把这段记忆捡回来,两岸人之间的情感才能连起来。岛内真正慌的,不是阅兵这件事,而是大家对“自己是谁”的认同,开始往正确的方向回摆。

大陆正式发出“邀请函”,岛内发声:应自豪看待九三阅兵

另外,新加坡《联合早报》把这次阅兵对外传递的信息总结成两条线:一条是对内凝聚人心,一条是对外形成震慑;而且还点出了“台湾回归中国是二战胜利成果”这个历史和法理上的大前提。从舆论角度看,这其实是一种“换个角度看问题”——话题不再是“现在要不要统一”,而是“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该怎么维护”。在这个角度下,谁要是质疑统一,谁就得先解释清楚自己和战后国际秩序是什么关系。话题的核心变了,讨论的方向自然也会跟着变。

说到军力展示,很多人最关心“到底强在哪儿”。目前公开的信息有限,只说两点大家基本都认可的。第一,空天力量的协同能力会是外界关注的重点。侦察预警、指挥控制、远程火力打击和前沿掩护怎么配合,这是现代战争的核心;第二,联合编组能看出来“系统抗打击”的能力,也就是说哪怕对抗升级、指挥链路被打断,部队还能保持正常作战节奏、达到作战效果。

要是这两点能实实在在展示出来,台海的军事平衡就得重新算,不是简单的“这方装备对那方装备”,而是“完整系统对孤立据点”的压制。

再看看岛内的防务预算,2026年防务支出要占到GDP的3.32%,还说要争取到2030年提到5%。这个增长速度很猛,但钱从哪儿来、买什么装备、谁来维护、怎么把这些装备整合起来,这四个问题绕不开。要是大部分钱都用来买美国武器,常见的问题就是“装备看着先进,却凑不成一套”——装备是新的,但通讯协议、后勤标准、指挥软件、情报整合都不兼容,没法形成稳定的作战网络。战场不是武器展览,系统整合不好,战斗力只会在各种“不兼容”里白白浪费掉。

岛内社会也不是铁板一块。媒体转发何溢诚的文章,说明至少有一部分人愿意借“九三阅兵”重新想想“自己是谁”。有人可能会说,这不过是“蓝营”自己的说法。但实际情况是,只要老百姓能看到真相、能公开讨论,那些制造恐慌的说法就很难垄断舆论。有位专家说得好:安全感不是把窗帘拉严就有了,而是把屋子建得更结实。把两岸交流的路堵死,就像把窗户钉上木板,以为这样安全,其实是在拒绝新鲜空气,只会让自己更封闭。

大陆正式发出“邀请函”,岛内发声:应自豪看待九三阅兵

有没有缓和的可能?有,但关键看用什么角度看问题。要是把九三阅兵当成“威胁的秀场”,那剩下的就只有对抗;要是把它当成“共同记忆的重现”,话题就能从针锋相对回到历史和未来上。国台办发出邀请,不是走个流程的客套,而是把“参与的机会”递了出去。要是岛内还继续用禁令拒绝,只会让自己站到道德和历史的对立面。连历史都不敢面对的人,根本没资格谈未来。

回头看这几天岛内的“强硬表态”,更像是“心虚的吵闹”。真正有自信的政治,不怕老百姓去看一场阅兵,不怕媒体报道一段历史。他们怕的是对比,怕的是那句最实在的话——我们都是中华儿女。当大家对身份的认同回归正轨,分裂言论的根基自然会松动。

这场九三阅兵会不会改变台海的根本矛盾?不会一夜之间天翻地覆,但它会让很多人重新调整自己的判断标准。有人会看到威慑,有人会看到和平,也有人会看到机会。对那些在岛内天天喊“大陆威胁论”的人,我想多说一句:危机不是看见了才存在,而是你不愿面对现实时,自己吓自己吓出来的。要想没有影子,不是把灯关掉,而是点亮更多的灯。

邀请函已经发出去了,去不去、看没看,都会成为接下来故事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