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 李长需

在飞机上“玩火”,不好玩。

据华商报大风新闻报道:9月6日晚,一位女乘客在抖音发布客舱自拍视频,炫耀“第N次”把打火机带上飞机。视频显示,该乘客乘坐在紧邻舷窗的位置,其放下座椅折叠板,疑似从小挎包内拿出一枚打火机点燃,透过舷窗可以看到机翼和机场夜景。四川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工作人员表示,记录后会尽快转达相关责任单位核实。

女乘客炫耀带打火机上飞机,安检漏洞该补上|中听

(图源:华商报大风新闻)

从女乘客炫耀的背景来看,确实是在飞机上。在飞机上“玩火”,被人认为是在赤裸裸地挑衅;但也有人认为,她值得表扬,因为找出了飞机安检的漏洞,保护了更多的人。“表扬”谈不上,暴露安检漏洞却是真的。此前的7月份,江苏无锡苏南硕放国际机场曾有外国游客带打火机进入候机大厅,证明了安检漏检确实存在。加上这次,不能不让我们意识到,机场安检漏洞问题,有检讨的必要。

从技术层面看,打火机反复登机成功,是可能存在的。尽管机场强调X光机能够识别火种成像,但该乘客“第N次”逃脱检查的事实,可能指向两种风险:一是安检人员对常规物品的扫描存在视觉疲劳,导致隐蔽携带的火种被误判;二是新型伪装手段(如打火机拆分携带、特殊材质包装)突破了现有安检设备的识别阈值。更值得警惕的是,该事件揭示了“隐匿火种”行为已形成经验性“攻略”,部分乘客通过反复试探安检底线,逐渐掌握规避检查的技巧。如何终结这种“猫鼠游戏”,就需要在智能识别、扫描检测等技术上进行升级,并在人员培训、流程优化上形成联动机制,在客流高峰时段增设智能复核环节,对高可疑度行李实施二次筛查。

女乘客炫耀带打火机上飞机,安检漏洞该补上|中听

法律惩戒作为维护航空安全秩序的最后防线,其威慑力不足是此类事件屡禁不止的关键原因。现行《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条例》对隐匿火种行为仅处以警告或5000元以下罚款,这种过轻的处罚与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形成鲜明对比。在司法实践中,除非引发实际险情,多数案件仅以没收物品和批评教育处理,违法成本远低于其潜在收益。这种执法宽松度,相当于变相纵容了炫耀型违法者,也成了涉事女乘客第N次得逞的“底气”。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有必要构建阶梯式惩戒体系,从违规次数上分别予以拉入黑名单、行拘等处罚。只有让违法者付出可感知的沉重代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把违规当炫耀的错误认知,重塑公众对航空安全法规的敬畏之心。

飞行安全无小事。唯有让安检设备识别无死角、让违法成本高不可攀,才能终结这场危险的猫鼠游戏,真正守住三万英尺高空的生命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