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国内民众大规模抗议政府腐败与经济困局,一边是执意引进乌克兰“自杀式无人艇”在南海搞事——菲律宾小马科斯政权正陷入一场自导自旋的危局。而中国在黄岩岛推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为何成为压垮马尼拉情绪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黄岩岛自然保护区建设,中国为何此时出手?
9月10日,中国正式对外宣布将在黄岩岛建立国家级自然环境保护区。这不是突发奇想,而是自去年11月公布黄岩岛领海基线后,中国在南海生态治理与主权维护上的又一关键步骤。
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回应菲方所谓“强烈抗议”时明确表示:“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建立保护区属主权范围内的事,符合中国国内法和国际法。”这句话看似常规,实则意味深长——中国不仅在主张权利,更在用实际行动将主权治理与生态责任相结合。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方特别强调该举措旨在“保护黄岩岛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这显示中国正尝试以环保为切入点,将南海议题从传统主权争议转向更具国际话语权的生态治理领域。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议题设置能力的外交实践。
二、菲律宾的抗议,为何显得外强中干?
菲律宾方面的反应几乎是“条件反射式”的。在中方发布消息后不到24小时,马尼拉就通过外交和媒体渠道提出“强烈抗议”,声称中国“侵犯菲方主权”。
但一个细节被很多人忽略:菲外交部发声的同时,其国内正爆发多起大规模民众示威。根据我国驻菲大使馆发布的安全提醒,当时菲律宾多地出现游行集会,提醒在菲中国公民注意安全。
这就引出一个尖锐问题:一个连国内防洪工程资金都被腐败吞噬、失业人口超200万、贫困率达两位数的政府,为何还有余力在南海问题上高调挑衅?
事实上,菲民众的愤怒直指三大核心问题:
系统性腐败,连防灾工程都成贪腐温床;
经济持续下滑,通胀与失业问题加剧;
政治家族内斗不休,马科斯与杜特尔特派系矛盾公开化。
而小马科斯政府选择在此时炒作南海议题,被不少分析视为“转移矛盾”的经典操作——只不过,这次演技有点拙劣。
三、乌克兰无人艇,真能成为菲律宾的“南海神器”?
几乎与黄岩岛事件同步,一则军售消息引发关注:菲律宾正与乌克兰深入磋商,计划引进“马古拉V5”型无人水面艇。
这种艇长度仅5.5米,最高航速42节,可携带320公斤炸药,号称“海上标枪导弹”。乌克兰宣称它在黑海击沉过多艘俄军舰船,甚至改装后击落过直升机。
菲方意图很明显:希望通过低成本、高威慑的无人装备,在南海实施“非对称对抗”,迫使中国海军分散防御资源。
但业内军事观察者普遍认为,这套战术在南海大概率会失灵。原因有三:
1. 中国在南海已建成立体化监控体系,包括雷达、卫星、无人机和舰艇巡逻,绝非黑海可比;
2. 中国舰艇近防系统(如1130近防炮、激光拦截装置)专门针对高速小目标设计;
3. 中国本身就是无人艇技术大国,早在2024年珠海航展就展出过更具协同作战能力的无人艇群。
换言之,菲律宾若真把乌克兰无人艇当“王牌”,恐怕只会更快暴露自身战术短板。
四、未来局势:菲国内动荡或成最大变数眼下菲律宾正面临一个尴尬悖论:
越是国内矛盾激烈,小马科斯政府就越需要外部议题转移注意力;但越是炒作南海,就越可能引发中方更强硬的反制,进而加剧菲国内经济与社会压力。
而从中国角度看,黄岩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只是南海治理的一步。中方似乎正在尝试一种“多轨并行”策略:
主权层面,稳步推进实际管控;
法理层面,通过环保、科研等民事活动强化存在;
舆论层面,将议题从“争议”转向“治理”。这种策略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既保持定力,又掌握节奏,还能在国际上争取更多理解。
结语:南海不需要“代理人战争剧本”
菲律宾若继续扮演域外势力“海上前锋”的角色,最终承受代价的将是本国国民。正如菲民众街头标语所示:“我们要的是救灾资金,不是战舰!”
南海当然可以成为合作之海——但前提是,相关国家必须认清现实:中国有决心、有能力维护主权,也更愿以负责任的方式推动区域治理。而黄岩岛自然保护区,正是这种思路的具象体现。
或许某一天,菲律宾民众真能等到一个专注民生而非热衷地缘博弈的政府。到那时,南海才能真正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