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铁路之家,听着铁路红色故事长大的小小少年,到踏上全国技能大赛轨道交通技能竞赛舞台,成果斩获铜牌的青春学子,再到学成毕业,如愿成为一名轨道交通类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张肖翔的成才之路,始终怀揣着对“铁路梦”的赤诚之心。如今,作为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项目教练,张肖翔正凭着赛场淬炼的真本领和炽热如火的铁路情,在三尺讲台与实训车间之间,搭建起“以赛促学、以赛育人”桥梁,带领更多学生投身中国轨道交通事业。
逐梦:从“扳手都握不稳”到“全国奖牌得主”
“第一次拿起棘轮扳手,手都在抖,连最基本的使用方法都不知道。”2020年,当张肖翔在老师推荐下接触职业技能大赛时,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彼时的他,对轨道车辆技术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课本上,而这场被誉为“技能界全运会”的赛事上,要求的是“毫米级精度”与“零差错操作”。
“再多的拦路虎都能够被勤奋打败。”脑中回响着老师的教诲和父母的期待,张肖翔毅然踏上了这条竞赛之路。从那以后,每天15小时的高强度训练成了他的日常:大清早就钻进实训车间,模拟受电弓检修、客室车门调试,对着百多张电路原理图反复推演故障排查路径;深夜时,他还在整理笔记,把“外观检查、电气接线、部件更换、安装调试”的每一步流程刻进脑海。
训练的苦,藏在磨平的指纹里,藏在布满老茧的掌心间。7200多个小时的日夜苦练,经历了数万次拧螺丝,调数据……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20年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舞台上,张肖翔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在轨道车辆技术项目中摘得铜牌,并获评“全国技术能手”。站在领奖台上,他想起不久前指导老师手把手教他拧螺丝的场景,不禁感慨:“成功都是经历了十万分的孤独与寂寞。”
传承:从“国赛选手”到技能“摆渡人”
“以前是老师带我跨过技术的坎,现在我同样要帮学生搭起成长的桥。”2022年,张肖翔来到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从“参赛选手”转型为“青年教师”。每天,他几乎都泡在实训车间,手把手带领学生训练,节假日也几乎不休息——他想把自己备赛参赛时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学生。
今年备赛,最大的挑战来自“双人赛改单人赛”。起初,习惯了分工协作的学生们顿感手足无措。为了帮助选手克服难关,张肖翔和指导教练们一项项拆解比赛环节。哪些操作可以优化?哪些步骤能合并删减?他们陪着学生一遍遍模拟操作,记录每一个环节的耗时。从“迷茫无措”到“轻车熟路”,学生们的进步背后,是他和团队无数个加班研究的夜晚。
教学训练过程中,张肖翔继承了曾经指导老师的“较真”性格:学生调试客室车门时,他会仔细衡量每一个零部件的间隙,在他眼中容不得丝毫误差;布置训练任务时,他会故意“埋坑”,训练学生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从中领悟“原理比步骤更重要”。看到学生因找不到故障点急得满头汗,他没有直接指点,而是在赛后复盘时,为学生耐心讲解如何辨别“陷阱”,如何追回耽误的时间。
在他看来,教练不仅是“技术传授者”,更是“信心塑造者”。当学生因几百页电路图而怵头时,他会拿出自己当年备战的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着电路图解析、故障排查思路;当学生因长期训练感到疲惫不堪,他会讲自己“指纹磨平”的故事,告诉学生们“成功要耐住孤独与寂寞”……“以前老师对我手把手教,现在我也要对我的学生们负责。”这份传承,在张肖翔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筑梦:以技能为炬,点燃更多“报国心”
“我是铁路人,我的使命就是让更多人爱上铁路、建好铁路。” 如今的张肖翔,有了双重身份:作为“师傅”,他手把手教学生握扳手、看图纸,把轨道车辆技术的“工艺密码” 倾囊相授;作为 “前辈”,他给学生讲中国铁路的发展故事,让“技能报国”的种子在他们心里发芽。
“现代轨道车辆是中国制造的‘金名片’,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服务国内,未来还要能对标国际标准,让世界看到中国技能的实力。”今天的中国高铁,已经实现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蜕变,而张肖翔则要带领学生接住这根“接力棒”:“我们要做的,是用扎扎实实的技能,书写交通强国崭新篇章。”
初升的朝阳洒落校园,在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车间里,张肖翔早早便和学生一起趴在轨道车辆旁,拿着电路图分析故障。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和学生专注的脸上,也照在车间里“技能报国”的标语上。
从听铁路故事的少年,到拿全国奖牌的选手,再到培育技能新人的教师,张肖翔的角色在变,但对轨道车辆技术的热爱、对技能传承的执着从未改变——他正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培育一批又一批脚踏实地、技艺精湛的“轨道尖兵”。
视频:天津广播
文字:市人社局政策研究室
审核:柴生培
编校:刘河江 佟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