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实施药品集采以来首次,两家中标企业破产!

资料图

本文综合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财新、《药食参考》药财社、第一财经等

药品集中采购(集采)政策带给企业的经营阵痛还在持续。近日,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发布通知称,两家中选企业均已破产失联,无法继续提供中选产品,中标沦为空头支票。据悉,这是自2019年全国实施药品集采以来,首次有中选企业因破产而无法供应。

1

国家实施药品集采以来首次,两家中标企业破产!

9月3日,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发布通知,在省际联盟骨科创伤项目,两家中选企业常州大章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州大章”)和常州市康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州康宇”)因破产无法继续供应中选产品,并且上述两家企业失联。

公告要求:上述企业应主动联系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期限是15天。如逾期:不仅将被取消中选资格,还将被列入“违规名单”,2年内“禁止入场”。

国家实施药品集采以来首次,两家中标企业破产!

网页截图

据企查查平台显示,常州大章、常州康宇当前均已被标注为“限制高消费”对象。

同时两家企业也陷入多起劳动和买卖合同纠纷。破产具体原因不得而知,截至发稿前,两家企业的联系电话有的无人接听,有的未能拨通。

据财新报道,这是自2019年全国实施药品集采以来,首次有中选企业因破产而无法供应。

2

两家破产企业:一家有“案底” 一家“带病投标”

从注册资本和人员规模看,上述两家医疗器械公司均属于小微企业,体量都相当有限。不过,它们并非“小作坊”,而是有一定技术积累的正规军。

常州大章成立于2015年,注册资本1374万元,其核心业务范围涵盖了三类植入材料和人工器官、二类注射穿刺器械,以及一至三类的矫形外科(骨科)手术器械,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拥有34个医疗器械注册证、53项专利,产品涵盖脊柱、创伤植入物和骨科手术器械,比如趾骨锁定板、颈椎钢板等,技术门槛不低。公司还通过了ISO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走的是“绿色生产”路线。

常州市康宇医疗成立更早,2003年便已注册,是老牌骨科耗材企业,其经营许可范围囊括了二类与三类医疗器械的生产,以及一类医疗器械的制造等,技术积累深厚。

公开报道显示,这两家企业的经营困境早有端倪。

常州大章在集采合规上的问题,甚至可以上溯至2018年。

黑龙江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当时曾发布通告,指出该公司的骨科植入类产品在省内中标后,始终未曾有过交易记录,因此决定暂不予采集,取消资格,说明市场拓展并不顺利。2025年6月进入破产程序,7月被法院正式裁定破产。

至于常州康宇,作为老牌骨科耗材企业,它在参与本次集采时,其实已经处于“带病投标”的状态。

据悉,早在2023年5月,它就已被债权人申请破产清算,当年10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法院裁定受理了常州康宇破产清算案。

全国企业破产重组案件信息网显示,常州康宇破产债权25户,债权总额665.6万元,超过公司全部资产31.1万元。常州大章则被法院认定资产全部债务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公司已在今年8月1日发布了职工债权更正确认表,9月15日召开破产清算案第一次债权会议,这表明其破产清算流程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一个早已资不抵债的企业,为何还能参与集采并中选?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3

集采“反内卷”新规落地:不再简单追求最低价

过去集采强化控费功效,在有效改善看病贵方面功不可没,不过这也一定程度上在医药行业触发了内卷式恶性竞争。

国家实施药品集采以来首次,两家中标企业破产!

资料图

所谓集中带量采购,就是国家或区域联盟“组团砍价”,以“量”换“价”,大幅压低医用耗材的价格,从而减轻患者和医保的负担。

对于企业来说,中标意味着拿到了“大订单”,理论上是销量暴涨、市场扩张的好机会,但现实远比理论残酷。

为了中标,不少企业不得不报出“地板价”,甚至低于成本价。而一旦中标,就必须按合同保质保量供货,且不能随意涨价,否则将面临严厉处罚。更致命的是,集采回款周期较长,企业需要先垫资生产、发货,等医院使用后再由医保结算。

结果就是:越供货,越亏损;越亏损,现金流越紧张;现金流一断,企业就崩盘。

针对“中标即破产”的现象,国家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今年7月在国新办发布会上首次将集采“严禁超低价中标”的原则提升到“反内卷”的高度,与去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整治“内卷式”竞争的精神统一到一起,发出国家层面整治集采“超低价中标”现象的最强音。

9月20日,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第十一批集中采购文件,标志着采购进入现场竞价倒计时。据悉,本次集采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动向:反内卷,旗帜鲜明反对过度竞争,不再简单选用最低报价。

据悉,为避免个别企业的超低价干扰正常竞争,规则新增了多项内容:最低价低于入围均价50%时,以入围均价50%作为价差控制“锚点”;对于口服固体制剂小于等于0.1元、小容量注射剂小于等于1元等,设置“兜底价”;每家投标企业做出不低于成本报价的承诺,报价过低的企业要对报价合理性进行解释。

有观点认为,集采“反内卷”新规将有助于改善整个医药行业的境况,有助于促进医药企业向上竞争,走出逆淘汰陷阱。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