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在招远市大户陈家村举办的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特色活动上,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的展位让人大开眼界——298种苹果和梨的种质资源摆满长桌,小到拇指大的野生海棠,大到拳头般的优系品种,红的、紫的、绿的、黄的挤在一起,活像一场热闹的“水果家族聚会”。

不止“好吃好看”!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上298种苹果和梨“诉说”前生今世

国玉、青香蕉、鸡心果、金红、中秋王、华露、皮诺瓦、龙丰……展台上,单是苹果种类就有128种,有的果皮泛着蜡质光泽,有的带着淡淡的果霜,大小、形状更是千差万别。“这里面有野生的地方品种,也有国内外常见的品种,还有不少是咱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选育品种,像中苹早红4号、中苹贝勒、硕斗1号这些,都还没正式推向市场呢。”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研究员赵德英一边给大家指着展品,一边耐心讲解。

你以为这298种就是苹果和梨的“全部家底”,赵德英笑着摆了摆手:“这只是冰山一角!今天带来的全是9月份成熟的品种,像10月后才熟的富士、莱阳梨都没带过来。我们所里一共保存着5500份苹果和梨的种质资源,每一份里都藏着‘好基因’,比如有的抗病能力强,有的颜值高,有的口感甜,将来要育新品种,这些都是最关键的基础。”

在展出的苹果和梨的种质资源里,还有一些个头较小的海棠果,赵德英称之为苹果的“老祖宗”。“这个就是属于我们苹果的一个老祖宗,一步一步经过栽培驯化得到我们的大品种。”赵德英指着一些野生海棠果介绍,从一个小品种选育到现在能吃到的大苹果,有时要经历20年的历程,很多是经历了从一代到五代不断地培育,才能端上老百姓的餐桌。

聊起山东的果业,赵德英格外熟悉:“山东可是苹果种植大省!2008年以前,山东苹果的产量和种植面积一直是全国第一。论单位面积产量,山东至今都是最高的,而且山东果农的素质、种植的科技水平,也都是全国前列。”

展台上那些市场上少见的小品种,更是藏着“自主自强”的小心思。赵德英指着几枚带着编号的苹果说:“这些小品种是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有的还在培育期没有最终命名。咱们培育自己的品种,就是想把中国的‘果盘子’,稳稳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大集上,不少人围着展品拍照、提问,还有人想尝尝鲜。赵德英笑着婉拒:“不是小气,这些品种有的是濒危物种,外面很少见了,有的是还在培育的种源,得好好保护。等将来这些自主品种推广开了,大家就能天天吃到咱中国人自己育的好水果啦!”

阳光洒在五颜六色的果实上,这场特别的“水果展”,不仅让人们看到了苹果和梨的 “前世今生”,更让人读懂了中国果业守护种质、自主创新的底气。

(大众新闻记者 修从涛 刘笑笑 毛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