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默 达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再度引发社会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高度关注,其中明确提到“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恰逢开学季,许多城市的中小学课堂纷纷引入AI课程,鼓励探索性学习。在此背景下,部分培训机构、自媒体账号过度炒作“人工智能思维”相关概念,渲染焦虑情绪。
事实上,“××思维”是近年来很火的教育名词。其中有些是真本事,比如“创新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必备锦囊”,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实践起来很有难度。有些真假难辨,比如“学科思维”是个好东西,但部分培训机构将奥数课改叫“数学思维”,语文课改叫“国学思维”,科学工程培训打包成“STEM思维”,其中确实有高质量的金课,但也不乏套壳蹭概念之流。
不同于此前各行各业都在讲的“互联网思维”,“人工智能思维”这个词语,天然有种割裂感。一方面,人工智能究竟有没有自己的思维,这是科学界和哲学界热议许久的问题。另一方面,日常工作生活中,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确实给了不少人“偷懒”的机会,锻炼思维看起来像是一道伪命题。
如果将“人工智能思维”简单等同于这项技术的“使用指南”,或许就过于狭隘了。人工智能强大的能力基于人类构建的深度学习机制和程序模拟的神经网络,需要庞大的算力作为支撑。若是生搬硬套其答案,刻意模仿其思考模式,对于多数人而言恐怕并非福音,将AI的回答奉为圭臬,放任思维方式僵化,更是一种本末倒置。我们需要锻炼的是基于已有材料创新的技巧,另辟蹊径解决问题的能力,全局规划统筹信息的判断。这就像是在扮演人工智能的“领导”,不必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而是了解每一款AI工具的工作模式、擅长领域,将复杂的任务拆分后委派给每个适合的“下属”,进而把“填空题”做成“应用题”,把“选择题”做成“开放式命题”。
同样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从以前的求神问卜、诉诸阅读,到如今在网上发帖、问问AI……不同的工具带来自成体系的思维模式,但都无法代替人脑的价值;回答越来越精辟,却也不能略过思考的过程。所谓“人工智能思维”并不是要让技术的进步定义人类的价值,而是要在新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让思考的乐趣跃动在时代的浪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