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这场起于401室、仅20平方米的小火,扑灭时没伤着4楼一人,却让楼上5楼的5位住户,在连火苗都没见到的情况下,3人窒息身亡、2人重伤。

火没上楼,人为何殒命?答案藏在一个被忽略的动作里——关门。

浓烟怎么“爬”上5楼?

5楼的致命浓烟,其实来自两个方向:

其一,5楼窗户未关,烟从外墙“钻”进来。4楼起火后,高温烟气顺着外立面向上扩散,5楼敞开的窗户成了“烟道”,大量烟雾直接灌入房间。家属提到,事发时5楼“房间全是烟”,正是这个原因。

其二,4楼户门未关,楼梯间成了“毒气池”。401室住户逃生时,没关闭自家大门。浓烟顺着楼梯间快速蔓延,导致5楼住户开门查看时,楼道里“满是火和浓烟”。

更关键的是,5楼住户从始至终没关过自家的门——房间内的烟无法排出,楼梯间的烟持续涌入,最终让无明火的房间变成了“毒室”。

4楼起火5楼3亡:这场悲剧,只需两个“1秒钟”就能改写!

最痛的“如果”如何改写?

这场悲剧,其实只要两个“1秒钟的动作”,就能改写。

若5楼住户发现进烟后先关窗、再关门,哪怕房间有烟,也能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为自己争取等待救援的时间;

若401室住户逃生时反手关上户门,楼梯间不会被浓烟占据,5楼住户开门时,就不会有大量浓烟涌进室内,也可能憋气通过楼梯向下逃生。

这两个“没做”的动作,成了最锥心的遗憾。消防反复强调的“小火快逃、浓烟关门”,在这起事故里变成了最残酷的反例——关门不是“放弃逃生”,是用一扇门为自己留“活的空间”。

4楼起火5楼3亡:这场悲剧,只需两个“1秒钟”就能改写!

若关了门窗仍有烟进来?

这起案例,5楼确实很危险,因为起火位置就在下层。就算5楼住户当时及时关了门窗,也可能遇到一个问题:门缝、窗缝里仍会渗进烟。这种“前后被烟夹击”的绝境里,该往哪躲才能减少危险?

答案是:找“背烟的空间”,首选带窗的卫生间。

为什么是卫生间?首先,卫生间往往在屋子内侧,是“背向两个烟源”的位置,烟渗进来的量会更少。其次,卫生间空间小,更容易用简单方法阻断烟:找湿毛巾、湿衣服堵紧门缝相对方便。最后,卫生间有水源,既能湿润空气减少呼吸道刺激。

4楼起火5楼3亡:这场悲剧,只需两个“1秒钟”就能改写!

那些在浓烟中挣扎的人,或许到最后都没明白:挡住死亡的,不是多先进的消防设备,只是两扇随手能关的门,一个“选对躲避角落”的判断。

火灾里,“快逃”不是唯一的选择,“会防”“会躲”才是保命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