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一组美国国会议员正式访问中国并举行会谈,这是自2019年以来美国众议院代表团首次访华。此举不仅标志着中美关系在经历了近年来的紧张与对峙后出现缓和迹象,更折射出双方在长期竞争、合作与对抗共存的复杂局面下,寻求稳定关系的务实态度。
中美关系近年来因贸易争端、技术封锁、地缘政治博弈等因素持续紧张。美国对中国的打压政策一度甚嚣尘上,从关税战到科技限制,再到外交孤立,试图遏制中国发展的意图明显。然而,这种单边高压策略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反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损害了包括美国自身在内的多方利益。与此同时,中国在经济、科技、军事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提升,使得彻底遏制中国变得不切实际。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由民主党众议员亚当·史密斯率领的跨党派代表团此次访华显得尤为重要。据路透社报道,这支代表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国总理举行会谈,讨论议题涵盖经贸合作、气候变化、区域安全等广泛领域。此前的9月19日,中美高层的一通电话进一步为此次访问铺垫了高层沟通的基础。这一系列动作表明,双方高层正在尝试为双边关系注入稳定因素,避免进一步的恶性对抗。
美国驻华大使珀杜在X平台用中文发文称:“这是自2019年来首度访华的众议院代表团。这个跨党派团队在管理美中关系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此言凸显了此次访问的象征意义——在竞争与对抗的现实中,合作的可能性正在被重新审视。
史密斯作为前众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及现任民主党领袖,其率团访华的举动本身就具有标志性意义。军事与安全领域长期是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部分,而此次访问选择由军事委员会的重要人物牵头,暗示美方可能在寻求以更务实的态度处理安全领域的分歧。与此同时,代表团的跨党派性质也传递出信号:无论美国国内政治如何分裂,在对华关系上,寻求稳定与合作的呼声正在上升。
中美关系从来不是零和博弈。尽管双方在意识形态、地缘战略和经济利益上存在深刻分歧,但全球化背景下的相互依存决定了完全脱钩或全面对抗的代价高昂。美国政客逐渐认识到,遏制中国不仅难以实现,还可能导致自身经济与国际影响力的相对下降。相反,通过对话与合作,双方可以在气候变化、全球公共卫生、供应链稳定等领域找到共同利益。
此次访问并非意味着中美关系将迅速回暖,但它标志着双方在长期竞争中开始探索共存之道。正如中国总理在会谈中可能强调的,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合作共赢是唯一符合双方长远利益的路径。对美方而言,稳定对华关系不仅有助于缓解国内经济压力,也为其在全球事务中争取更多主动权。对中方而言,与美国的对话有助于为自身发展争取更稳定的外部环境。
此次美国众议员访华虽然只是一个开始,但其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战略调整的迹象。未来,中美关系可能在竞争中寻求动态平衡,通过高层对话、民间交流和务实合作逐步化解敌意。例如,在经贸领域,双方可能通过谈判缓解关税压力;在科技领域,可能探索有限的合作空间;在全球治理问题上,如气候变化和核不扩散,双方有望进一步协同。
然而,稳定关系并不意味着消除分歧。中美在台湾问题、南海争端、意识形态等领域的矛盾短期内难以消解。因此,未来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竞争中管控冲突,在合作中扩大共识。此次访问的意义在于,它为这种复杂关系的长期管理奠定了基础。
在探讨中美关系时,美国政客逐渐认识到打压遏制中国行不通,而中国同样需要调整对美国的认知:美国短期内不大可能崩溃。尽管美国面临国内政治极化、经济债务压力以及国际影响力相对下降等挑战,但其强大的经济基础、科技创新能力和全球军事存在使其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保持超级大国地位。一些中国国内的舆论或分析可能高估了美国衰退的速度,忽视了其自我修复和适应的能力。
这种认知调整对中方至关重要。过分低估美国的韧性可能导致战略误判,进而影响中国在双边关系中的决策。相反,承认美国作为全球主要力量的长期存在,有助于中国制定更务实的政策,在竞争中寻求合作空间,而不是期待单方面的优势。
美国众议员访华是中美关系走向的一个缩影:从单边打压到对话共存,从对抗优先到合作并重。这一事件表明,双方正在认识到,只有相互成全,才能最大化双边利益。未来的中美关系注定充满挑战,但通过持续的沟通与妥协,双方有望在竞争与合作中找到平衡,为全球稳定与发展注入更多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