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陈白
娃哈哈的继承大战又更新了一集。
据财新报道,宗馥莉执掌下的娃哈哈正在尝试换标、关停工厂、渠道等。9月,一份流出的娃哈哈内部文件显示,为维护“娃哈哈”品牌使用的合规性,娃哈哈集团决定从2026年新的销售年度起更换使用新品牌“娃小宗”。
这份通知还提到,“因复杂的历史相关问题不能在近期得到有效的解决,导致公司经营始终暴露在相关法律风险之下。因此,我们不得不做出以上的安排,在现行股权架构下,‘娃哈哈’商标的使用,须获得娃哈哈集团全体股东的一致同意,否则任何一方均无权使用。”
媒体就换标事宜问询娃哈哈集团,公司称“无回应”。
如果传言为真,这将不是一次简单的“换标”,而是一场可能比此前争产案影响更大的豪赌。而其中赌上的,是娃哈哈三十余年积累的无形资产。
对于任何一家快消品公司而言,品牌名称就是它的生命线,是刻在几代消费者心智中最深刻的烙印。娃哈哈这个名字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商标法意义上的估值,成为了一种文化资产。“娃哈哈”三个字,不仅仅是一个商标,它是一代人的童年记忆,是货架上最熟悉的符号,更是经销商们赖以为生的金字招牌。
在现代商业战争中,最昂贵的不是厂房设备,不是分销渠道,而是占领消费者的心智。娃哈哈用了三十多年的时间,花费了数百亿的营销费用,才把“娃哈哈”这三个字牢牢地钉在了消费者的心智货架上。
如今,仅仅因为内部的股权纷争,就要亲手把它拔掉,换上一个听起来像是山寨品牌、充满了个人色彩的“娃小宗”,这无异于商业上的自杀。
放眼全球消费品历史,我们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个主流品牌在功成名就之后,通过改名获得更大成功的案例。恰恰相反,改名往往是品牌衰败的开始。
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可口可乐的“新可乐”事件。1985年,可口可乐公司试图用口感更好的“新可乐”取代传统配方,结果引发了全美消费者的抵制和抗议,最终不得不灰溜溜地换回原来的名字。消费者热爱的不仅仅是那个口味,更是“可口可乐”这个名字所承载的文化、情感和习惯。
名字错了,一切都错了。
在国内,类似的教训也有。比如当年王老吉、加多宝的争夺大战,加多宝在停用“王老吉”商标后,今天依然无法再复刻辉煌。因为对快消品而言,消费者购买决策的时间可能只有短短几秒,他们依赖的是最直接的视觉和记忆唤醒。
“娃哈哈”能在一秒钟内触发购买指令,而“娃小宗”呢?它恐怕只会让消费者感到困惑、陌生,甚至会怀疑这是不是那个“正版”的娃哈哈。这种犹豫,在竞争惨烈的货架上是致命的。
当然大家都懂的常识,宗馥莉也一定懂,但她可能另有考量。
网传通知里提到的“复杂的历史相关问题”,指向的正是娃哈哈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股权结构矛盾。目前企业透露出来的种种动向,让人猜想,或许在宗馥莉看来,一个掺杂着太多杂音、无法做到令行禁止的“娃哈哈”,不如一个完全由自己掌控的“娃小宗”;她可能想通过“金蝉脱壳”的方式,将最核心的业务、渠道和生产能力,装入一个由自己绝对控股的新品牌中,从而彻底摆脱旧体制的束缚。
从一个管理者的角度,要追求控制权的纯粹性,似乎可以理解。但真这么做,她可能高估了自己对渠道的掌控力,也低估了“娃哈哈”这个名字本身的魔力。她可能以为渠道和消费者忠诚的是她背后的娃哈哈集团,但实际上,大家忠诚的只是那个叫“娃哈哈”的品牌。
这场豪赌,可能会让宗馥莉和她所领导的企业,陷入一个越来越深的漩涡。一旦渠道军心动摇,娃哈哈的根基也就垮了。而且,这是在给竞争对手送上的一份意想不到的大礼。农夫山泉、康师傅、统一……这些巨头们恐怕做梦都会笑醒。
正当他们苦于难以撼动娃哈哈在下沉市场的地位时,娃哈哈若换标,相当于“自废武功”。市场不会因为你内部的纷争而停下脚步,消费者也不会原地等待你的“娃小宗”成长起来。娃哈哈主动让出的市场,会在一夜之间被竞争对手们迅速填满。
说到底,娃哈哈更名“娃小宗”,可能最后能够赢得控制权,但恐怕会输掉整个市场。一个真正的企业家,应当懂得在复杂的局面中寻求平衡与共赢;而一个偏执的管理者,则可能为了一个单一的目标,不惜牺牲掉所有。
这样的结局,对于宗馥莉,对于被架空的“娃哈哈”品牌,对于那些与企业风雨同舟几十年的员工和经销商来说,都没有太多好处。这多半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可能唯一的作用,就是加速一个商业传奇的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