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赵雪纯

通讯员 夏萌萌

“感谢中南医院挽救了我的生命,更挽救了我的家庭。我现在能正常吃饭睡觉,再也不用想肝移植的事了。”9月25日,35岁的陈先生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肝胆疾病研究院的病房里感慨道。陈先生两个月前还因急性肝衰竭濒临昏迷,等待器官移植,如今却在国产生物人工肝技术的救治下康复出院。

35岁武汉男子两周内急性肝衰竭,国产人工肝技术改写移植命运

陈先生及家属在出院前为专家团队送来锦旗

从“中暑”到移植边缘

8月中旬,持续高温天气让经常熬夜的陈先生出现全身无力、头昏和呕吐的症状。“一开始以为是中暑,扛扛就过去了。”他告诉记者,自己从事工程管理工作,两三年来几乎每天凌晨1-3点才休息,虽然知道自己患有遗传性乙肝,但由于无任何不适也从未在意。

8月17日,陈先生不适感加重,发现尿液变成浓茶色,皮肤迅速发黄,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检查。“胆红素飙升至400多,凝血功能失代偿,随时可能肝昏迷。”肝胆研究院范晓礼主任回忆,陈先生属于慢性乙肝基础上并发的急性肝衰竭,且已达高危标准,三个月死亡率高达80%。

“医生说我得肝移植,全家人听到这个消息都是震惊和彷徨。”陈先生坦言,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他和妻子共同抚养着10岁的孩子,小家庭温馨而有序。可短短两周,自己从顶梁柱成为需要肝移植的“大病”患者,这个落差让他难以接受,既担心手术风险,更忧虑家庭经济压力。好在,陈先生的家人始终坚持积极治疗。

双轨救治,生物人工肝展现“再生魔力”

面对危重病情,肝胆研究院院长叶啟发教授及其团队迅速制定双轨救治方案。管床医生范晓礼介绍:“一方面立即为患者登记肝移植等待系统,另一方面启动生物人工肝治疗稳住病情。”

9月初,陈先生接受第一次生物人工肝治疗。“做完马上感觉舒服了,毒素像被过滤掉一样。”他说,但一周后指标出现反弹,团队随即安排第二次治疗。这次治疗后,胆红素持续下降,各项指标逐步恢复正常。

治疗期间,专家团队还辅以护肝利胆药物、肺功能锻炼及精细化护理。“防止患者长期卧床出现肺部并发症,为肝脏恢复创造条件。”范晓礼解释,这种综合治疗策略是危重肝病救治的关键。

“患者恢复远超预期,现已无需肝移植。”叶啟发教授表示。而改写陈先生命运的核心是该团队研发的天然高分子生物人工肝。叶啟发教授介绍,与传统人工肝相比,这项国产技术实现了两大突破:首先,采用以甲壳素为核心的14种天然高分子血液净化吸附材料,能够高效精准吸附胆红素、血氨、肌酐、尿素氮等肝肾代谢产物,90分钟内清除率达95%以上。“传统人工肝治疗后易反跳,我们的技术能让黄疸持续下降一周以上。”叶啟发教授介绍。

其次,肝细胞释放的生长因子可促进患者自身肝脏再生,将细胞扩增效率提升40倍。“这是物理吸附型人工肝不具备的能力。”他介绍,临床数据显示,与传统非生物型人工肝相比,该技术治疗的患者一年存活率从26.3%提升至55%。“我国终末期肝病患者众多,肝源缺口巨大。这项国产技术若能批量生产,将为千万患者带来无需移植的新生希望。”叶啟发教授表示。

目前,陈先生的肝功能已明显恢复,已出院回归正常生活,并接受长期随访。“以后再也不熬夜了,一定好好吃药管理。”出院前陈先生说,死里逃生一场,最想感谢医护团队让他重获与家人团聚的机会。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