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朝鲜士兵的棺椁覆盖国旗归国,金正恩的单膝一跪,竟在国内掀起远超预期的风暴。这场境外作战,如何成为朝鲜凝聚民心的“神来之笔”?
去年,一支规模达万人的朝鲜部队悄然抵达俄罗斯库尔斯克前线,协助俄军反击乌克兰攻势。尽管俄朝双方长期对此讳莫如深,直到今年4月战事趋稳才正式公开,但这场远征的余波却在朝鲜国内持续发酵。
朝中社消息称,在近期的一场高层会议上,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用罕见篇幅披露:在报道参战部队事迹后,民间捐款如潮涌来,短短一月内数亿朝鲜圆善款涌入,用于修建纪念碑、抚恤阵亡家属;
更令人意外的是,青少年参军热情同比激增三成,甚至出现“提前入伍”的罕见现象。
这一结果或许连朝方都未曾预料。
此前,朝鲜出兵的核心目标明确——换取俄罗斯的能源、粮食及军事技术援助,缓解国内经济压力。
然而,战事结束后,朝鲜并未立即宣传,而是等到6月俄文化部长访朝时,才首次释放领导人跪地抚棺的影像。8月起,官方才系统开展表彰活动,为立功者授勋、接见遗属,并将阵亡者安葬于平壤英雄墓地。
这种“延迟升温”的宣传策略,背后目的也比较明确:先以低调完成利益交换,再借英雄叙事激活国内情绪。
在对外层面,朝鲜需要通过宣传回击西方对其“廉价炮灰”的贬低。
库尔斯克战役中,朝军肉身蹚雷、拉响光荣弹的事迹被刻意放大,塑造出“悍不畏死”的国际形象。
而对内,这场宣传战则肩负更复杂的使命。
随着朝鲜将韩国明确定义为“敌国”,放弃长期坚持的南北统一口号,民众难免陷入思想迷茫。
此时,英雄叙事成为凝聚共识的关键黏合剂——通过将军队塑造成“国际舞台上的利刃”,朝鲜试图让民众相信:国家有能力在全球博弈中捍卫尊严。
此外,是金正恩的个人形象经营。
从跪地授勋到退还民间捐款、强调“国家全责承担”,金正恩巧妙地将军事行动转化为政治资本。
这一系列动作既彰显对牺牲者的尊重,又暗示政权不会辜负任何奉献者,间接强化了民众对体制的信任。
有分析认为,此类操作使其国内支持率在青年群体中显著提升,甚至部分抵消了经济困难带来的潜在不满。
然而,这场“英雄主义热潮”的背后,隐藏着朝鲜更深层的战略转向。
近年来,朝鲜明显加速与俄罗斯的军事合作。
俄乌冲突中,朝方提供的火炮弹药已成为俄军重要补给源;
而作为回报,朝鲜不仅获得能源援助,更在海军技术上取得突破——今年下水的两艘新型驱逐舰,虽其中一艘因技术故障搁浅,却暴露出朝鲜正接触此前难以企及的舰艇设计能力。
金正恩近期提及的“新秘密武器”,虽未明言细节,但外界猜测可能与俄制高超音速导弹技术相关。
这种合作正在重塑朝鲜的国防定位。
过去朝鲜海军长期被视为“薄弱环节”,如今却高调提出“海洋强国”目标,暗示其战略视野已从半岛向北冰洋、太平洋延伸。
值得注意的是,朝鲜官兵在库尔斯克战场积累的现代战争经验,未来或转化为针对韩美联军的战术升级。
军事专家指出,朝军在此次作战中熟悉了无人机协同、电子对抗等新型战法,这对其本土防御能力的提升不可小觑。
不过,尽管当前参军热潮看似积极,但隐患同样存在。朝鲜实行强制兵役制,民众服役意愿本就不易量化,短期情绪刺激能否转化为长期国防动力仍是未知数。
更严峻的是,朝鲜与俄美的“双重博弈”正走向危险平衡:一方面,朝鲜通过援俄换取发展窗口,但可能加剧与西方的对立;另一方面,若俄罗斯在战后利益分配中未能满足朝方预期,双边关系或生变数。
此外,英雄叙事的副作用亦不容忽视。
过度强调牺牲精神可能加剧社会对军事行动的盲目推崇,若未来经济压力未缓解,民众或许会质疑“境外用兵”的实际意义。
事实上,金正恩在会议中特意强调“政府承担抚恤责任”,恰恰反映出其对民间负担过重的警惕。
一场原本以资源交换为初衷的境外作战,意外成了朝鲜激活社会凝聚力的催化剂。然而,英雄主义的火焰能否持续燃烧,取决于朝鲜能否在俄美博弈的夹缝中精准掌控利益与风险的天平。
当青少年的参军热情从政治口号转化为自觉选择,朝鲜正悄然编织一张更复杂的地缘战略网,而网中的每一根线,都牵动着东北亚未来的和平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