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雪突袭千人遇险,珠峰徒步绝不是“逛公园”|新京报评论

▲新京报资料图:9月29日,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曲当乡珠峰东坡嘎玛沟进山处一片嘈杂。

10月4日,西藏珠峰东坡突降暴雪,近千名徒步游客一度被困在海拔4900余米的户外。

多位徒步者向新京报记者回忆,当晚他们在暴雪和雷电中扎营,度过惊心一夜。有人躺在帐篷中被雷声吓得不敢入睡,有人的睡袋被渗入底帐的积雪浸湿。

这场暴雪具有较强突发性,最终未酿成严重后果,一方面要肯定当地政府及时救援,应对得力,另一方面也要承认有一定的幸运因素。

实际上,就这次事件而言,情况也已颇为凶险,部分游客出现失温等症状。2021年,甘肃白银山地马拉松赛重大安全事故导致21人遇难。“失温”就是造成伤亡的主要原因。

同期发生在青海海北的徒步者被困事件就没那么幸运了。10月5日,青海海北州门源县老虎沟区域发生徒步者遇险事故,共转移被困人员251人,其中1名徒步者因失温及高原反应不幸遇难。稍早,10月2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一支徒步团队6人失联,解救出来时1人有轻微冻伤。

高原山地地形复杂,气候极端,素来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山中旅行甚至“一日有四季”,不确定性很强。目前来看,对于特定区域气候急剧变化的风险,很多户外旅游参与者风险意识仍显不足。

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现,一般认为是气候变暖趋势的结果,极端天气情况不会在短期内减少。总结教训,未雨绸缪,才能避免出现恶性事故。

伴随经济社会发展,休闲方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以户外徒步为代表的户外旅游参与人数迅速增加。户外旅游(OUTDOOR TRAVEL)是以自助游、徒步、滑雪等运动休闲方式为核心的体验型旅游形态,涵盖野营、攀岩等多样化项目。户外旅游满足了现代人多种需求,既是亲近自然的方式,也是缓解压力的途径,同时兼具社交属性。

对于一些资深户外旅行者来说,山野的魅力恰恰在于其不确定性,户外旅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甚至面临险境、出现人身伤亡,反而成为某些户外旅游项目的题中之义。

户外探险是人类自由精神的一种体现。但只有在尽量追求专业性的前提下,探险才可以被视为自由意志的体现。鲁莽、草率地进入户外旅行领域,其实是对自由精神的嘲弄,在极端境况下,还会遭到大自然的残酷惩戒。

我国户外旅游真正兴起的时间不长,尚未形成深厚传统。参与者专业知识与技能积累不足,往往与应对户外旅游风险的需求并不匹配。对“户外旅游”这个概念,有些参与者也会片面、狭义、简化理解,以为“户外旅游”只是将城市中的休闲游憩场合换到户外而已,忽视了这一运动具有一定的专业壁垒。

此次珠峰被困事件前,有徒步者发帖吐槽:“珠峰徒步真成逛公园了”,就是一种隐喻式的注脚,而大自然也给出了答案:珠峰徒步绝不是“逛公园”。

国内户外旅游的组织形式也常常低估风险,专业性不足,遇到风险时,往往造成责任、道义与法律上的纷争。

近日一个高点击视频中,一女孩在海拔4700米的高山上突发昏迷,同行的“搭子”竟直接扔下她离开。万幸的是,一支途经队伍果断放弃行程救人,队里两名医生全程全力施救,最终总算在鬼门关前将女孩抢救回来。

户外旅游“搭子”的所为是否合情合理,在网络上也引发了争议,其中凸显的内在矛盾,也很难仅仅用“舶来”的理想化户外文化理念轻易加以消解。

从参与者的角度,对户外旅游的理解绝非“生命冒险”和“征服自然”这样简单,恰恰相反,不确定性越强,参与者越应该珍视生命,敬畏自然,否则,户外旅游指向的就不是现代、文明,而是一种孩子气的轻慢霸蛮。

跨越其间壁垒,理念上要避免走偏,也更需要以专业精神对待。当然,增强风险意识,提升专业精神,也需要包括商业平台、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机构在内的多方面主体的努力。

撰稿 / 宋金波(专栏作家)

编辑 / 柯锐

校对 /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