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导报记者 刘勇

14.21亿元!滨州这家上市公司跨界投建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

01

布局新能源

公告显示,为促进利用滨州北海经济开发区和无棣县广阔的土地资源及丰富的风、光资源,实现风光新能源的就地就近消纳,构建多元化、智慧化的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打造“新能源+化工”耦合发展样板,推动公司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滨化股份拟通过控股子公司山东滨化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滨化新能源”)投资建设滨化集团北海滨华新材料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下称“项目”),建设内容包括160MW风电、100MW光伏电站,130MW/260MWh储能装置以及110kV升压站(包含智慧能源综合调度管控中心等),风光年均利用小时数分别为2332.4h、1338.5h。年均利用小时数:光伏1338.5小时,风电2332.4小时。

该项目拟于2025年11月30日开工,建设周期为2年。基于自发自用电量4.24亿千瓦时/年,自发自用含税电价423.7元/MWh,余电收益2048.73万元/年进行经济效益分析测算,项目投资回收期为12.06年(所得税后),项目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7.47%,项目资本金财务内部收益率17.31%,投产后预计年均净利润约5,035.47万元。

项目建成后所发电力主要在滨化股份子公司山东滨华新材料有限公司、滨州蓝润环境资源有限公司负荷端消纳。电源端包含国网供电和新能源供电两部分,其中新能源供电端由160MW风电和100MW光伏组成,年均可对负荷端实现绿电直供4.24亿度,新能源电量在总用电量占比(负荷用电量)63%左右。余电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按照山东省发改委、省能源局《关于印发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实施细则的通知》(鲁发改能源〔2025〕155号),就地就近消纳模式的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应建设源网荷储一体化管控平台,并可以作为整体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项目通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保障项目收益,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滨化股份成立了新能源事业部,结合新能源项目自身特点,通过“外部合作+内部迭代”,已经培养起一支成熟的新能源开发团队,建立了适应“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发展要求的管理体系。并依托现有资源及外部合作,开发设计了基于项目用电负荷特性的综合能源调控平台,风电、光伏、储能等设备均可采用市场成熟设备。

滨化股份表示,将利用项目地广阔的土地资源及丰富的风、光资源,实现风光新能源的就地就近消纳,构建多元化、智慧化的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打造“新能源+化工”耦合发展样板,同时加快自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02

寻求突围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滨化股份此次大手笔进军新能源领域,与其近年来的经营表现密切相关。

2024年财报显示,滨化股份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02.28亿元,同比增长40.00%。然而,营收增长背后却是净利润大幅下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为2.19亿元,同比下降高达42.77%。

海通国际此前的研报指出,由于需求端走弱,预计滨化股份2024年—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20亿元、5.57亿元和9.35亿元。针对滨化股份给出的风险提示有,产品价格大幅波动,下游需求不及预期,在建项目进展不及预期。

这种“增收不增利”的状况反映出滨化股份主营业务面临的压力。更为严峻的是,其现金流状况明显恶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从2023年的9.31亿元骤降至4.86亿元,降幅达47.81%。

2025年半年报显示,滨化股份营收同比增长超六成,但归母净利润同比仅增长6.01%,扣非净利润为-1327.52万元,同比锐减112.59%。截至2025年6月30日,滨化股份合并资产负债表显示,该公司资产总计约245.94亿元,负债合计约131.57亿元,资产负债率为53.49%。

面对主营业务的挑战,滨化股份将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视为摆脱困境的重要路径。这一项目直指公司两大痛点:一是持续增长的能源成本,化工企业属于高耗能行业,电力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显著;二是环保压力,随着双碳政策推进,化工企业面临越来越严格的碳排放约束。

滨化股份表示,光伏、风力发电是将太阳能、风能转换为电能,在转换过程中没有污染物排放。与燃煤电厂相比,可节约煤炭资源和减少污染物排放。本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6.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45.0万吨、二氧化硫约46.1吨、氮氧化物约75.1吨、烟尘约8.2吨。

这些减排量将有助于公司应对未来的碳约束,同时通过绿电直供降低能源成本,提升综合竞争力。

编辑 | 吴淑娟

版权 | 山东财经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