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德时评|从“苏超”到“齐鲁超赛” 一场体育赛事的“山东式超越”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张建华

2025,“齐鲁超赛”火出了新高度!

国庆假期,第四、五轮赛事在多地收官,秋雨淅沥,济南主场却座无虚席,烟台、聊城、德州的夜空一次次被球迷的呐喊与烟火点亮。这已是2025赛季“齐鲁超赛”开赛以来的常态。与依托长三角消费市场的“苏超”不同,一条深植齐鲁、以文化为魂、山海为轴的“山东式”产业新路,正随“齐鲁超赛”的深入而清晰展开。

今夏,“苏超”火爆出圈。其前六轮赛事带动省内旅游、出行、餐饮等五大消费场景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同比增长42.7%,充分印证了赛事经济的“乘数效应”,也为地方赛事撬动区域发展提供了样本。

从“苏超”的“长三角消费联动”,到“齐鲁超赛”的“环渤海产业赋能”,体育赛事的意义早已超越竞技本身。那么,“齐鲁超赛”能否接棒“苏超”热度,甚至探索出更精彩的“山东模式”,实现“山东式”超越?

一、“苏超”出圈

“苏超”的“火”并非偶然,而是源于精准把握“全民参与、区域联动、产业协同”三大核心。

开启全民狂欢“盛宴”。“苏超”最鲜明特质在于“草根球员踢省级联赛”,打破了职业壁垒。60%以上球员来自教师、程序员、个体工商户等普通行业。赛场上对战激烈、赛场外话题不断,官媒亦主动“下场”为“苏超”热度“添柴加火”。球迷自发制作城市主题应援物,组建跨城市观赛团,让赛事的激情从绿茵场席卷至全城。

开拓体育消费“蓝海”。将赛事与城市发展深度绑定,南京推出“跟着赛事游南京”活动,第三轮南京队主场比赛期间,全市重点监测的商场、综合体销售额达5.34亿元,同比增长22.54%,周边酒店预订量上涨59%;苏州借“苏超”“苏小超(江苏省青少年足球锦标赛)”契机,建立体育人才培养基地,“两个博览会”(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连续3年落户,形成“以赛聚才、以赛兴城”良性循环。

构建全链条体育经济“生态”。端午假期,凭借凭票享有的景区餐饮优惠,“苏超”6个主场城市的异地文旅消费金额实现12.9%的同比增长(银联商务数据);在消费端,球迷凭票可享景区门票折扣、餐饮满减等优惠;在商业端,京东、美团等30家品牌借势营销,京东外卖订单增长10倍,形成“品牌引流、赛事造血”的良性循环;在产业端,依托江苏体育制造业基础,联赛球衣、训练器械本地生产。2025年前5个月,江苏体育用品及设备出口68亿元,同比增长7.8%,赛事对制造业的拉动效应显著。

此外,“苏超”还通过“数字化”打通赛事、城市与球迷链路,“i苏超”平台整合13市历史文化与赛事活动,无锡“一票欢购”小程序,凭票根可在200余家商户、500余个门店享受专属福利,让赛事流量“秒变”消费增量。

二、“齐鲁超赛”底气

与“苏超”深耕的长三角消费市场不同,“齐鲁超赛”背靠的是环渤海经济圈。拥有10年赛事积淀的“齐鲁超赛”,在2024年升级为省级联赛后,仍面临三大短板:

一是赛制局限,长期采用赛会制且多在冬季举办,现场观众稀少,缺乏互动氛围;二是定位模糊,球队多以“城市+俱乐部”命名,淡化了属地属性,难以激发市民归属感;三是融合不足,未能将泰山、趵突泉、蹴鞠等文化与赛事充分融合,话题传播不足,赛事困于专业圈层,未能走进大众视野。

直面挑战,“齐鲁超赛”的三大独特优势,正为其差异化竞争乃至后发先至奠定基石:

其一,体育基础深厚,山东拥有3支中超球队、完善的青训体系与超200万足球人口的深厚家底,“齐鲁超赛”的举办正将这一底蕴转化为火爆现场,充分释放本土足球的能量;其二,文化资源独特,作为蹴鞠发源地,山东可将蹴鞠与现代赛事结合,打造独一无二文化标识。同时,齐风鲁韵、儒家思想、水浒故事等具有强大市场号召力,为赛事注入文化灵魂;其三,区位特色鲜明,山东坐拥山海之利,青岛、烟台等港口城市可联动发展海洋体育;泰安、济南等城市则可结合山岳文旅打造特色场景,为“文体旅商”融合提供天然舞台。

上述优势,已迅速转化为具体实绩,体现在三大领域:

在观赛体验上,VR直播技术的引入,催生了“沉浸式观赛”新业态,济南、青岛等地设立的20余家“VR观赛体验厅”不仅吸引了大量本地及省外观众,更带动了VR设备销量的显著增长;在城市赋能上,青岛借赛事推出“足球+帆船”主题IP,举办国际帆船周与海洋体育大会,持续擦亮“海洋体育名城”品牌,济南则建成首座匹克球主题公园,完成63处智能健身驿站与步道建设,规划新增70余处体育公园,让赛事热度切实转化为全民健身的日常选择;在专业支撑上,张海涛、邢锐等泰山名宿的深度参与,为赛事注入了独特的专业基因,也成为区别于其他省级联赛的一项核心优势。

这一切积淀,在2025赛季迎来爆发:开幕式落户淄博,现场万人空巷;多场比赛上座率持续高企,线上观赛影响力不断扩大;淄博揭幕战期间,周边酒店“一房难求”,体育用品消费增长显著。“齐鲁超赛”正以前所未有的热度,证明其深厚的市场潜力与品牌能量。

三、超越之路

山东赛事经济潜力巨大。去年,全省举办的“四沿”引领性赛事就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23亿元,拉动关联消费3.47亿元。正因如此,要将“齐鲁超赛”爆发的热度转化为持久的发展动能,仍需在以下四个维度持续发力:

煲好“文化粥”,调浓“齐鲁味”。本赛季,“青岛队”“济南队”等的命名已有效凝聚地域认同。下一步,需将这种认同感转化为文化消费,比如,开发蹴鞠钥匙扣、儒家主题球衣等文创衍生品,在曲阜融入“孔子文化”互动,让球迷体验“射礼”(古代射箭礼仪)趣味游戏,将赛事打造为一场可体验、可消费的“齐鲁文化嘉年华”。“齐鲁超赛”已做出诸多尝试:四个赛区的划分分别融入了黄河文化、海洋民俗、孔孟文化等多元内涵;淄博赛区将赛事与本地非遗市集、陶瓷艺术融合;奖杯“齐如意”的琉璃工艺,将“圣岳为冠,蹴鞠为魂”的文化理念具象化。未来的关键,在于将这类文化亮点,系统性地锻造成赛事的核心品牌资产。

支起“全民灶”,暖沸“万家情”。山东家庭观赛氛围浓厚,在低票价基础上,推出家庭套票;开放校园、社区球场,举办球迷开放日、互动赛,让市民与球员近距离互动。构建“齐鲁超赛”新媒体传播矩阵,鼓励球迷上传创意视频,并发起“我为齐鲁超赛打call”等话题挑战。同时,挖掘球员“白天工作、晚上练球”等鲜活故事,开发“齐鲁超赛AR合影”等互动程序,让赛事传播更有温度。

铺开“山海轴”,掀热“渤海浪”。“山海轴”的潜力,在于将“齐鲁超赛”独特的山海资源优势,转化为其超越“苏超”的决胜之力。推出“观赛+”套餐,整合景区优惠、啤酒节专属福利,设计“济南观赛+游泉”“泰安观赛+登山”“淄博观赛+烧烤”等特色路线。联合淄博陶瓷、潍坊风筝等传统产业,开发“冠军陶瓷纪念”“球队专属风筝”等“山东好品”。联动青岛、烟台等港口城市,于赛事间歇举办海洋体育装备展,推动企业开发“观赛游艇”“沙滩足球”等特色产品。探索与威海、日照等滨海城市合作,开发“足球+航海体验”等跨界产品,让“齐鲁超赛”激情与渤海浪潮同频共振,充分释放环渤海的独特优势。

下活“全省棋”,打造“特色版图”。本赛季“齐鲁超赛”已成功构建“三大联赛贯通”赛制,奠定了全省联动的基础。未来,需进一步从“交通串联+消费联动”两端落子,让赛事与“好客山东”文旅深联互动,开通观赛公交、观赛高铁接驳专列,专列内可设置“齐鲁超赛文化角”;建立“齐鲁超赛消费联盟”,联动青岛啤酒、东阿阿胶等本土名企,将“好客山东”的消费潜力转化为赛事发展的持久动力;鼓励差异化办赛,如青岛侧重“海洋体育”、潍坊结合“风筝文化”、济宁突出“孔子文旅”,从而形成“全省联动、各具特色”战略新格局。

区别于“苏超”依赖长三角消费市场的“爆发型”模式,“齐鲁超赛”的“文化+产业+体育”,正走向一条‘“沉淀型”道路,既能带动即时消费,更能形成可持续的品牌资产与产业生态。

当蹴鞠古韵遇见现代足球,“齐鲁超赛”正以文化为魂、山海为轴,走出一条既接地气、又接时代的山东路径,不只是一时之火,更是一场与城市共成长的持久繁荣。

厚德时评|从“苏超”到“齐鲁超赛” 一场体育赛事的“山东式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