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平壤金日成广场迎来朝鲜劳动党建党80周年纪念阅兵式,这场集结数万官兵、数百件装备的盛典,因多国高规格代表团的到来,成为全球地缘政治舞台的焦点。韩国联合参谋本部早在10月初就通过卫星监测到朝鲜大规模军事装备调动,外界从那时起就预判这场阅兵将创下近年规模新高,而最终亮相的外国贵宾阵容,更让这场活动的政治分量远超军事展示本身。

最令人意外的身影来自越南。越共中央总书记苏林亲率代表团抵平,10月9日至11日的三天访问期与阅兵式精准重合。这是越南自2007年以来18年间首次派出最高层访朝,苏林作为越南党政军一把手的亲自到访,几乎等同于国家元首级别的礼遇。越南外交部10月6日的公报直言要“深化战略互信和务实合作”,这种直白表态背后是扎实的铺垫——2024年越南高级防务代表团已重启中断13年的军事交流,如今总书记亲自站台,显然是要把双边关系推向新高度。

多国高层参加朝鲜阅兵,越南派出高规格代表团,中方安排备受关注,平壤迎接多位贵宾

俄罗斯的代表团同样暗藏深意。普京并未亲临,统一俄罗斯党主席梅德韦杰夫领衔出席,这种党际高层互动在俄朝关系史上极为罕见。两国2024年6月刚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莫斯科年内多次派高层访朝的动作,既呼应了俄乌冲突下双方的共同安全需求,也悄然为后普京时代的双边关系夯实基础。老挝国家主席的现身则让社会主义阵营的聚首意味更加浓厚,平壤街头的多国国旗同挂,构成对美日韩阵营围堵的无声回应。

中方的安排始终牵动各方神经。9月28日朝鲜外相崔善姬短时间内二次访华,与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会晤,当时外界就猜测中方在精心酝酿代表团阵容。10月9日上午,中方代表率党政代表团乘包机抵达平壤顺安国际机场,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常委、内阁总理朴泰成率高级官员到机场迎接并举行欢迎仪式,中方在陪同下检阅仪仗队的画面,通过镜头传递出中朝关系的特殊分量。

中方在机场表态中特别提及,中国领导人与朝鲜领导人的战略引领让中朝关系焕发新机,今年9月朝鲜领导人赴华出席抗战胜利80周年活动的会晤共识,正通过此次访问落地。越南的高调举动绝非偶然。这个在南海面临美国频繁介入、对日韩亚太军事扩张深感不安的国家,显然在战略上算清了账。与其在大国博弈中孤立无援,不如重拾意识形态相近的老友,朝鲜在“被围堵”格局中展现的战略韧性,恰好成为越南调节地缘平衡的支点。

多国高层参加朝鲜阅兵,越南派出高规格代表团,中方安排备受关注,平壤迎接多位贵宾

苏林此行与其说是礼节性祝贺,不如说是一次精准的战略投资,用社会主义阵营的“温情重聚”,为越南在复杂局势中增加筹码。俄罗斯的参与逻辑则更直接。梅德韦杰夫的出现延续了俄朝“背靠背”协作的惯性,2024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签署后,两国在军事技术、资源贸易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对莫斯科而言,平壤的战略价值不仅在于牵制美日韩同盟,更在于为俄罗斯在东方构建稳定的协作支点,这种需求在西方持续制裁的背景下愈发迫切。

中方的务实姿态最具深意。中方的到访既体现对中朝传统友谊的重视,也暗含对区域局势的平衡考量。中朝双方强调的“落实最高领导人共识”“加强战略沟通”,本质上是在半岛问题上传递稳定信号。这种既保持传统友好又坚守务实立场的做法,让中方在各方势力博弈中始终占据主动,也成为半岛局势的“稳定锚”。

多国高层参加朝鲜阅兵,越南派出高规格代表团,中方安排备受关注,平壤迎接多位贵宾

外界曾有声音将这场阅兵解读为单纯的“武力炫耀”,但多国贵宾的到来彻底颠覆了这种浅薄认知。当越南总书记、中方、俄罗斯前总统等身影出现在主席台,这场活动已成为一次特殊的多边外交峰会。平壤用一场阅兵证明,所谓的“国际孤立”只是美西方的叙事建构,其“朋友圈”不仅在扩大,更具备鲜明的战略协同性。

美日韩此前渲染的“围堵网络”,在平壤的贵宾名单面前显得格外苍白。越南的破局之举、俄罗斯的坚定支持、中国的稳定立场,共同构成对阵营对抗思维的有力反制。这场阅兵最终传递的核心信息清晰而明确:在复杂的东亚地缘格局中,尊重主权、坚持多边协作的力量,远比拉帮结派的阵营政治更具生命力。平壤街头的欢呼声里,藏着的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智慧,更是多极化世界秩序的真实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