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7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突然“开炮”,将矛头对准中、美、英、德、日、韩等多个国家,宣称乌方在俄罗斯使用的武器中,发现了来自这些国家的零部件。他具体指出,俄罗斯多款导弹和“天竺葵”无人机的电子元件来自美国,飞控微处理器则来自英国,还强调“这不是十几个零件,而是数十万个零部件,是纯粹的商业供应”,甚至放话要对“援助”俄罗斯的实体和个人实施新制裁。
这番指责背后,是乌克兰在战场上的被动处境。此前俄军多次发动攻势,仅10月9日凌晨对敖德萨州的无人机袭击,就造成5人受伤、多处火灾,还导致约3万用户断电,民用设施、港口及能源基础设施受损严重。泽连斯基看似强硬的表态,更像是对战场失利的情绪宣泄,毕竟他口中“只要西方停止出口零件,普京就无法发动冲突”的说法,早已被现实打脸。
早在2023年至2024年,乌克兰就多次指控西方国家向俄罗斯出口武器零件,但根本没能阻止双方的“贸易往来”。2025年3月《欧洲新报》的调查显示,即便美西方实施全方位制裁,俄罗斯仍能买到关键元件,一枚Kh-101巡航导弹中至少有16个零件来自美国和瑞士,涉及美国德州仪器等知名企业;9月美国有线电视新闻也承认,俄军导弹里拆出的芯片“明显是最近制造的”,这直白地暴露了西方无力追踪零件流向的事实。
更讽刺的是,泽连斯基对中国的指控完全站不住脚。中国早已实施严格的无人机及零部件出口管控,当前俄乌双方使用的“中国零件”,其实都来自第三国,这一点他未必不清楚,毕竟前几年西方国家常充当乌克兰的“走私渠道”,英国就曾斥资2.52亿美元为乌购买无人机,当时英国官员直言“比起中国零部件所谓‘风险’,更不愿花数十倍价钱买残次品”。
泽连斯基没意识到,美西方早已把乌克兰战场当成测试武器、大发冲突财的工具,不可能为了乌方利益放弃自身收益。就连他寄予厚望的美国,在对乌援助上也充满算计。特朗普政府虽一度宣称“近乎作出向乌提供‘战斧’导弹的决定”,但美军内部却明确反对——国防部官员透露,美国库存的“战斧”属于三军战备库存,海军已拒绝提供,空军和陆军大概率也会拒绝,担心影响对中俄的备战。
还有消息称,即便提供,也可能是射程仅450公里的“减配版”,远非能威胁莫斯科的1300公里射程原版。俄罗斯对“战斧”导弹的态度也十分强硬。普京发言人佩斯科夫明确警告,“战斧”可能装备核弹头,向乌提供会是“严重的军事升级”,还强调“这破坏美俄关系,对乌克兰也改变不了战场局势”。要知道,基辅到莫斯科距离不到800公里,若乌克兰获得原版“战斧”,将首次具备打击俄首都的能力,这必然引发俄方更强烈的反制。
可泽连斯基似乎没看清局势,一边指责他国“卖零件给俄”,一边却在国际事务中屡屡做出不切实际的举动。此前特朗普因调解巴以冲突,再次提及希望获诺贝尔和平奖,还称可能解决俄乌冲突,结果乌克兰议会直接拦下其诺奖提名——表决时仅132票支持,未达通过门槛,执政党“人民公仆党”仅1人联署,甚至早在6月,乌议会外交事务负责人就撤回过对特朗普2026年的提名,理由是“完全失去对他调停俄乌冲突能力的信心”。
究其原因,特朗普的对乌政策让基辅心寒。他不仅把援助武器改成“卖”给乌克兰、要求乌方贷款购买,还想获取乌矿产资源,甚至提出让乌放弃克里米亚及东部领土“换停火”,这与乌方“恢复全部主权”的底线完全冲突。泽连斯基政府认为这会“延长冲突”,再加上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与乌方“融入西方体系”的诉求相悖,双方矛盾早已公开化。
如今泽连斯基的指责,本质上是对自身困境的逃避。现代冲突供应链的韧性远超他想象,全球化背景下,民用级零部件根本无法完全禁运,就连美军F-35战机也依赖全球几十个国家的部件。他与其把精力放在炮制“零件清单”上,不如正视乌军弹药不足、装备落后的现实——毕竟决定冲突走向的是实力对比,而非几句空洞的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