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看看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0月10日,挪威诺贝尔委员会的官宣打破了全球多日的猜测,2025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被授予委内瑞拉反对派领袖玛丽亚·科里娜·马查多,这意味着对该奖项志在必得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彻底“梦碎”。《卫报》用“真心实意、近乎痴狂、极度渴望”来形容特朗普对诺奖的执念,而这份执念最终落了空,在国际政坛掀起了一连串连锁反应。

委员会给出的颁奖理由是表彰马查多“为促进委内瑞拉人民民主权利、实现民主的和平过渡不懈努力”,但这个理由在争议声中显得格外苍白。熟悉拉美政治的人都清楚,马查多的政治履历布满争议:2002年她参与推翻查韦斯总统的政变,签署的“卡莫纳法令”直接解散了委内瑞拉所有民主机构;她长期收受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的资金,2014年和2017年委内瑞拉爆发暴力抗议时,更是公开呼吁外国军事干预本国政权。这样一位被本国政府指控“制造动乱”的人物,却被贴上“和平使者”的标签,着实令人费解。

最后关头,美总统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普京和卢卡申科罕见安慰,中方的沉默已经给出答案

特朗普的落选早有伏笔,只是他自己不愿承认。挪威诺贝尔委员会在特朗普宣布加沙停火协议的前几天就已做出最终决定,这意味着他为获奖做的最后“冲刺”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意义。更关键的是,诺贝尔和平奖提名需在每年1月31日前提交,特朗普2025年1月重返白宫后才启动获奖运作,连提名的基本门槛都没能满足。他反复宣称自己“9个月内结束了8场战争”,但国际观察家戳破了这种夸大其词——所谓的“功绩”要么子虚乌有,要么与美国的军事干预脱不开干系,比如巴以冲突中,美军持续向以色列输送武器的行为,与和平奖倡导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驰。

落选消息传来,最反常的反应来自俄罗斯和白俄罗斯。普京公开表示,“无权评判特朗普是否应得诺奖,但他确实为解决持续多年的危机作出巨大贡献”,这番表态被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高调致谢,称“谢谢您,普京总统”。卢卡申科的态度更直接,直言“特朗普应该获得这个奖,诺奖委员会乱发奖如同儿戏”。这两位领导人的“安慰”绝非出于对特朗普的认可,要知道美俄近期因乌克兰问题关系紧张,特朗普刚批准向乌输送“战斧”导弹,普京此时发声,更像是借诺奖争议鞭挞西方,顺带试探缓和关系的可能,毕竟动动嘴皮子就能给特朗普送个台阶,对俄方而言稳赚不赔。

最后关头,美总统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普京和卢卡申科罕见安慰,中方的沉默已经给出答案

美国白宫的反应充满了讽刺意味,通讯主任张振熙在社交媒体上宣称“特朗普总统持续促成和平协议、拯救生命”,同时怒斥诺奖委员会“把政治置于和平之上”。这种说辞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政策早已破坏了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与诺贝尔遗嘱中“国际合作、各国人民友爱、裁军”的核心理念格格不入。更荒诞的是,特朗普自己透露马查多主动提出把奖项让给他,他“拒绝了这种做法”,这番说辞更像是为挽回颜面编造的借口。

最焦虑的恐怕是挪威政界。特朗普9月就放话,若不得奖“是对美国的极大侮辱”,这种威胁让挪威如临大敌。挪威社会主义左翼党领袖伯格斯特直言,必须为特朗普的反应做好准备,哪怕诺贝尔委员会是独立机构,也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外媒分析,特朗普可能的报复手段包括加征关税、要求挪威多承担北约军费,甚至冻结挪威主权财富基金——要知道这笔高达2万亿美元的基金,有四成投资在美国。有挪威官员打趣说要在诺奖公布当天请病假,玩笑背后满是无奈。

最后关头,美总统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普京和卢卡申科罕见安慰,中方的沉默已经给出答案

与各国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沉默。这种沉默并非漠视,而是最有力的回应。特朗普口中的“和平功绩”,在事实面前不堪一击:巴以冲突里,没有美国的武器输送,加沙的伤亡不会如此惨重;所谓“斡旋冲突”,大多是美国干预别国内政的幌子。是非曲直自在人心,无需多言便已分明。

这场诺奖风波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特朗普的执念、西方评选的政治偏见,也照出了国际政治的复杂博弈。马查多的获奖让诺奖的公信力再受冲击,而特朗普的落选则印证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和平从不是靠吹嘘和政治操弄得来的。当挪威还在担心关税报复,当普京还在借题发挥,或许该让这场闹剧“再飞一会儿”,毕竟真正的和平,从来不在诺奖的证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