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荷兰经济事务部宣布,正式对中国控股的安世半导体采取控制措施。这是荷兰史上第一次动用《货物可用性法》。这项法律听起来高大上,但核心意思就一句话:政府要接管这家公司。
荷兰政府不但获得安世的决策权,还把它的股份交给托管机构管理,也就是“合法切断”它和中国母公司闻泰科技的关系。说白了,就是“合法抢劫”。
安世半导体并不是一家无名小厂。它的前身是荷兰飞利浦的半导体部门,后来独立运营。2018年,中国企业闻泰科技收购了它,从那以后,安世就成为中国科技产业链中的关键一环。它为华为、小米等企业供应基础芯片元件,在中国供应链体系中位置重要。根据闻泰科技2024年的财报,安世的收入大约147亿人民币,占整个集团营收的六分之一。如今,随着荷兰政府的接管,这部分资产相当于被冻结了。
荷兰政府给出的理由是——“国家安全”。这个理由大家是不是很熟悉?但问题是,安世半导体生产的,主要是二极管、三极管这些基础元件。它并不是先进制程芯片,也没有涉及任何敏感技术。这就像美国政府怀疑,中国起重机的螺丝钉,威胁到美国国家安全一样。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据报道,荷兰政府的动作非常快。9月30日下令,10月13日就开始执行。中间不到两周,完全不给中国企业解释或申诉的机会。
而且有内部爆出,安世半导体内部的一些外籍高管,竟然主动配合荷兰政府。他们集体向荷兰法庭提出申请,要求闻泰科技转让股权,并暂停中方派出的CEO职务。可以说,这是一场“内外联动”的夺权行动。
这次事件的时间点,同样非常敏感。正好赶在特朗普扬言对中国加征100%关税,中国宣布更严厉的稀土出口管制,这段时间,这绝不是巧合。
所以荷兰政府的真真目的,无非就两个,一是配合华盛顿的行动,二是获得和中国谈判的筹码。
大家都知道,荷兰的阿斯麦是全球唯一能生产顶级光刻机的公司。而光刻机的关键材料之一,就是中国稀土。如果中国真的限制稀土出口,阿斯麦的生产线会立刻陷入瘫痪。所以,不排除荷兰政府提前得到了风声,先下手为强,在稀土供应谈判中讨价还价。
事实上,这几年,欧洲对中国企业的“软掠夺”已经越来越频繁。去年,德国政府以同样的理由,阻止中资企业收购当地芯片厂;更早之前,英国还以“安全”为由,要求中资撤出关键能源项目。如今轮到荷兰出手,也不让人意外。但问题是,欧洲一直高喊“市场开放”、“公平竞争”,现在却用法律包装政治行为。这不是双标是什么?一边指责中国不制裁俄罗斯,另一边却用各种手段封锁中国企业。欧洲的所谓“规则”,似乎只在对自己有利的时候才成立。对中国来说,这件事至少有两个警示。
第一,中国企业“走出去”必须做好防范。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商业风险,而是政治风险。过去,中国企业更注重技术和市场,如今必须开始注重“持剑经商”。在海外投资,要有法律团队、外交通道和政治预案。
第二,中国必须加快科技自主。这次事件说明,任何掌握在别人手里的关键节点,都可能成为被人“卡脖子”的地方。芯片、电动车、稀土、新能源……每一个领域都在重组。而荷兰的举动,其实正是对中国科技体系的一次“试探性打击”。
未来的国际竞争,不再只是市场的较量,而是制度、规则、甚至政治意志的比拼。中国要稳得住,不仅要有技术底气,更要有战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