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群岛上空,一枚突然绽放的照明弹,不仅划破夜空,更照出了域外国家不安分的野心与解放军捍卫领空的决心。
环球时报消息称,近日,一架澳大利亚P-8A“海神”反潜巡逻机,在未经中国政府的允许下,非法侵入中国西沙领空。
南部战区新闻发言人李健健大校的通报强调,解放军依法“跟踪监视、有力反制、警告驱离”。
专家表示,解放军这次通报中用了“有力反制”一词,这是非常罕见的表述,希望澳方能读懂其中信号,不要再继续蓄意“碰瓷”。
这个声明的背后,其实是一整套完善的反制流程。
从战区公布的信息看,此次拦截行动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式应对特征”。
当澳军机闯入第一时间,解放军战机即刻升空实施识别与伴飞,通过雷达锁定实时掌握目标动态。
在口头警告未产生效果后,中方苏-35战斗机采取了“非致命性警告措施”——发射照明弹。
照明弹在国际军事实践中,是一种公认的非致命却高效的警告手段。它既能形成强烈视觉警示,明确传达“你已被锁定”的信息,又避免了直接武力冲突的风险。
这种选择既体现了专业性,也展现了克制。
然而,澳大利亚国防部却在官网上发表声明称,中国战机2次向澳巡逻机投掷照明弹的举动,对澳机组和人员造成了风险,是“不安全且不专业”的,不过,并未有人员和设备受损。
他们刻意忽略自身军机未经批准闯入中国领空的基本事实,单方面渲染中方的反制措施,这种“倒打一耙”的戏码,已是澳方近年的固定剧本。
回顾近年记录,澳大利亚军机在中国周边的活动呈现出“频率增加、模式固定”的特点。
从2022年5月澳P-8A遭歼-16释放箔条干扰弹后紧急返航,到今年2月的类似事件,再到本次照明弹事件,挑衅节奏几乎成为规律。
更值得关注的是,澳军机侵入中国领空的纵深纪录不断被刷新,最近一次甚至达到了6.2公里。
这些行动背后,折射出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内在矛盾与战略困境。
一方面,澳大利亚在经济上高度依赖对华贸易关系。
数据显示,中澳贸易为澳创造了近60万个工作岗位,平均每个澳大利亚家庭年可支配收入因此增加2600澳元。“113对友好省州”关系网络和庞大的中国留学生群体,构成了两国关系的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在安全政策上却紧紧追随美国,将对中国进行军事侦察作为向盟友展示忠诚的“投名状”。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在该事件发生之际,美澳刚刚签署了矿产与稀土合作协议。这种精准的“时间巧合”,也被视为是澳方在为特朗普展示忠诚。
只能说,这种“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撕裂立场,让澳大利亚陷入了难以调和的政策悖论。
而澳大利亚在南海的频繁动作,无法脱离美国“印太战略”的大背景。
作为“五眼联盟”成员和“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的核心成员,澳大利亚的军事行动往往与美国的地区战略高度同步。
美国近年来持续推动盟友在中国周边进行“前沿部署”,鼓励伙伴国家参与南海所谓的“航行自由行动”。澳大利亚的P-8A巡逻机活动,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实施。
然而,这种将地区安全“外包”给域外大国的做法,正使澳大利亚陷入安全困境。
一方面,澳大利亚获得了盟友的安全承诺;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承担因此而来的地缘政治风险。
中国驻澳大使此前已明确表示,澳方的侵权行为存在升级风险,中方的驱离行动实际上是在防止事态恶化。这一表态既划清了红线,也为澳方留下了台阶。
而此次事件也再次说明了中国应对此类挑衅已形成梯度反制体系:
首先是“识别伴飞”阶段。值班战机迅速升空,通过雷达锁定和视觉识别确认目标性质。这一阶段,无线电警告是标准程序。
今年初的一次拦截中,我军飞行员曾向澳军机发出明确警告:“你已接近中国领空,请立即离开,否则后果自负!”
当口头警告无效,则进入“警告威慑”阶段。
照明弹、红外干扰弹等非致命武器在此阶段发挥关键作用。这些手段本质上是一种“战术沟通”:既展示能力,又留有余地。
若前两阶段仍无法达到效果,“强制驱离”将成为最终选择。
这种逐步升级的反制模式,既遵守了国际惯例,又确保了在“最低冲突层级”解决问题,体现了中国军队的专业素养和战略定力。
当前,中澳关系正站在关键的十字路口。
从现实利益角度考量,合作显然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中国连续多年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上千亿的贸易额和数百家澳企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盛况,证明了两国经济的高度互补性。
然而,若澳大利亚继续将南海作为展示安全承诺的“演武场”,频繁进行军事挑衅,则不可避免地会侵蚀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
解放军南部战区的表态已经十分明确:“澳方行为严重侵犯中国主权,极易引发海空意外事件。”
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中国军队历来是“来一次反制一次”,这一点已在多次对峙中得到证明。澳大利亚若真心关心中澳关系大局,就应当正视自身行为的错误性质,而非在“挑衅-炒作-告黑状”的循环中重复徒劳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