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糖可乐

最近,深圳一位被网友称为“多管局局长”的小哥意外火了,他带着一把卷尺穿梭在深圳大街小巷,专门给公共设施“挑刺儿”,因此被称为“卷尺哥”。

媒体报道,从路面破损,到盲道受阻等,“卷尺哥”拍摄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问题累计发布千余条视频,既记录问题,也跟进整改效果。而他反映的每个问题,几乎都被有关部门“秒整改”。路有了坑,就赶紧填上;斜坡设计不合理,就赶紧想补救方法;路边的绿植挡道,移走……网友纷纷夸“深圳速度”,还有网友开玩笑说,是不是有领导专门盯着“多管局局长”账号。

深圳“卷尺哥”走红,城市需要“多管局局长”

卷尺哥和深圳有关部门能实现双向奔赴,一方面是“卷尺哥”善于表达,哪里出了什么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几分钟的视频一目了然;当然问题能被快速解决,根本上还是要靠政府部门的响应机制。

深圳有关部门称,并不存在所谓“盯着账号的领导”,而是当地建立了一套聚焦民生事项的平台和机制,形成了内容核实、主动立案、跟踪督办的一套闭环机制,从原来的“被动响应”,向“被动+主动”迈进坚实的一步。

按这个意思,不只是“卷尺哥”的视频,其他人反映问题,也会得到快速响应。“深圳速度”是只体现在“卷尺哥”这里,还是大多数深圳市民的实感,有待更多人出来现身说法。但不管怎样,深圳有关部门的态度还是让很多网友兴奋,毕竟不是所有的政府机构都肯容忍“刺头”,主动作为。

可以说,是政府的解决机制,给了“卷尺哥”找茬成功的底气。试想一下,如果过去2年间,当地对“卷尺哥”反映的问题视而不见,他的帐号成了深圳街头公共设施问题的合集,网友看着得多闹心。积累的问题多了,一些人会不会觉得这个帐号很影响城市形象,让他删视频?过去多起新闻显示,比起解决问题,一些地方更喜欢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动辄警察上门“了解情况”,甚至行拘在网上反映问题的市民,生怕引发舆情,结果却越闹越大。

深圳“卷尺哥”走红,城市需要“多管局局长”

正是见多了一些地方的捂盖子操作,网友才称赞深圳“主打一个听劝”,希望推广到全国。这样的对照,早有先例。去年10月18日,脱口秀演员黑灯在一档喜剧节目中吐槽,下雨后走在不锈钢盲道上,“跟溜冰没有任何区别,就这么爱吃,路上都是‘瞎滑’”。过了几天,就有多名深圳网友发帖称,“福田连夜拆不锈钢盲道”。

连夜拆除,虽然不能掩盖当初的决策失误以及背后的公共成本,但网友的点赞说明,只要政府部门积极面对,及时整改,坏事就能转化成好事,为城市形象加分。城市的治理水平很大程度体现在解决好一件件民生小事上,很多地方都有类似的治理机制,关键是愿不愿意把它当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来建设,愿不愿意走出形式主义,把注意力和资源放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事上。

“卷尺哥”火了之后,很多人希望他能拿着卷尺“全国巡检”,给各地的公共设施都挑挑刺,让自己所在城市的问题也能被发现。其实,人人都可以做“卷尺哥”,短视频平台从来不缺“卷尺哥”,缺的是地方对市民对“事事有回应”的治理生态。只有地方先具备主动治理、精细化治理的理念和制度体系,才有成就“卷尺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