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何人亮何证,竟想将公权力变成私人威慑的工具?|羊晚快评

“要不然,我就拿证了哦!” 广西乡道上这句充满威胁意味的话语,引起公众对职权滥用问题的强烈关注。究竟是什么证件拥有如此巨大的“威力”,竟能成为特权的象征、私人威慑的工具?

8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一男子发布的视频引发热议。视频中男子称,7月22日他驾车行驶在防城港市江山镇乡道上,与一辆奔驰车会车时,已提前将车靠边避让,可奔驰车女司机却拒绝挪车,还要求他倒车。在男子拒绝后,奔驰车女司机竟以“亮证”相威胁,逼迫其让路。

更令人震惊的是,该女子还精准报出了该男子的家庭住址及姓氏。该男子表示,他看到女子所说的证件封面上有“行政”“执法”字样,因此怀疑对方是公职人员。

到底是何人亮何证,竟想将公权力变成私人威慑的工具?|羊晚快评

据浪潮新闻,7月31日晚10时许,防城港市公安局江山边境派出所民警来到该男子父母家中,打电话要求他删除视频,向奔驰女司机道歉。在舆论发酵后,8月1日晚,防城港市公安局边境管理支队发布通报称,已成立工作组调查。

亮证施压、个人隐私随意被“开盒”,让人细思极恐。若女子真以“行政执法”证件逼迫他人让路,本质上就是想将公共权力的标识变成私人威慑的工具。如果她确系公职人员,此举涉嫌滥用职权;若其并非公职人员,则可能涉嫌伪造证件或招摇撞骗。

同时,仅凭一个车牌号,涉事男子便被迅速“开盒”(获取住址与姓氏),这背后所隐藏的风险实在令人不寒而栗。非公务需要调取公民信息属于违法行为,而公职人员滥用数据权限,更是需要从重追责。

更令人担忧的是,若警方应对失当可能加剧公信力危机。如果真如当事人所说,民警深夜上门施压删视频,以模糊的理由要求其道歉,却未对亮证女子的责任进行追查,这种“解决提出问题者”的逻辑就无比讽刺与荒谬。当公权力表现出选择性执法,公众自然要追问:这场深夜的行动,究竟在维护谁的利益?

公职身份不应成为“免责金牌”、私人威慑的工具。证件封皮上“行政”二字的光泽,不应照见权力的傲慢,而应反射责任的重量。唯有彻查亮证者身份、严惩信息泄露源头、问责施压删帖者,方能让证件回归公职的初心:服务,而非威慑。

文 | 记者 郭思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