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炮击警告细节突然被日本媒体翻出,是技术失误还是蓄意挑衅?日本自卫队舰长被火速撤职的背后,藏着哪些不敢说的秘密?中日军舰若真的交火,谁会最先沉没?
东海上的那两声炮响,终于瞒不住了?
近日,日本共同社突然捅出一则“旧闻”:去年7月,日本凉月号驱逐舰“误闯”中国浙江附近领海时,中国海军054A护卫舰曾两次开炮警告,炮弹落点距离日舰仅百米,激起的水柱直接泼洒在甲板上。
更耐人寻味的是,事发后日本政府火速甩锅给“舰长看错海图”,而如今真相曝光,日本网民竟反咬中国“危险挑衅”,还要求中方道歉。
这场险些引爆中日军事冲突的事件,远比表面更复杂。
我们先大概回顾一下事件经过。
去年7月,日本“凉月”号驱逐舰在公海监视中国海军演习时,突然无视中方多次警告,强行闯入距浙江省海岸仅22公里的领海,并在中国领海内加速航行约20分钟。
这一行为被日方承认是“海上自卫队1954年成立以来首次未通报进入中国领海”。
事后,日方辩称是“航海图未显示边界”的技术错误,涉事舰长因“玩忽职守”被撤职。
但这一解释显然站不住脚。
“凉月”号属于日本“秋月”级驱逐舰,长期跟踪监视中国海军活动,对相关海域并不陌生。日本自卫队规定,舰艇在邻国领海附近必须确认航海图边界,而该舰却连基本操作都未执行。
更蹊跷的是,日方至今未公布完整调查报告,仅以“避免暴露自卫队行动”搪塞。
结合日本近年频繁派舰机抵近侦察中国演习,甚至出现P-3C巡逻机遭歼-15贴身驱离的案例,不排除此次事件是日方“试探中方反应”的故意之举。
而且中国领海边界明确,且中方舰艇已反复喊话拦截,甚至两度鸣炮示警,日舰长达20分钟毫无反应,若非故意试探,便是严重失职。
对此,中国外交部立即抗议,要求日方确保不再犯。但中国网友的愤怒并未平息,许多人追问:“为何不直接开火?”
但现在,共同社最新报道揭开了内幕:中方在凉月号持续深入后才发射第一发76mm炮弹,第二发更是等其航行至距海岸仅20公里处才打出——这个距离已能肉眼望见陆地。
专家分析,若凉月号再前进3海里,等待它的可能是052D驱逐舰130mm主炮的饱和打击,这种火力5分钟内就足以击沉一艘秋月级驱逐舰。
所以,尽管中国没有直接打击日舰,但这一强硬举动清晰传递了中方的底线。
不过要注意的是,直到2025年,没有任何官员提及中方开炮,反而在石破茂首相推动中日关系缓和之际,突然由媒体放出风声。
而且消息源并非官方通报,而是“多名相关人士”,这种操作明显是日本国内亲美派在给政府施压。
就在事件发酵前两周,美国刚逼迫日本明确“台海冲突立场”,而石破茂仅要求日企制定撤侨计划的态度,直接惹恼了五角大楼。如今炒作凉月号旧账,不排除是美日势力联手给中日关系埋雷。
尽管石破茂嘴上说着“不站队”,但凉月号事件证明,日本自卫队内部始终有人想复制“九一八事变”的剧本——通过制造既定事实绑架国家政策。
但无论如何,从外交抗议到实弹威慑,中方层层升级的应对既彰显克制,又亮明红线。正如网友所言:“两轮炮响,打出了大国的底气!”
事实上,日本防卫省长期抱怨对外国军机闯入领空“缺乏开火权”,而中国此次果断警告射击,无疑给日方泼了冷水。
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这一事件更具象征意义——中国早已不是任人欺凌的旧中国,任何挑衅都将遭到坚决反制。
而除了日媒突然搞事之外,日本前驻华大使垂秀夫突然定下“反攻日”,公然鼓吹,日本需要"战略性卧薪尝胆",妄言等待"中国衰落"伺机反扑。
这种论调绝非个例,而是日本右翼势力历史惯性的延续。
回顾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前屡次以"士兵失踪""误闯"为借口制造事端。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日军以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为由强闯宛平城;同年8月,海军中尉大山勇夫驾车冲击上海虹桥机场并开枪挑衅,成为八一三事变的导火索。
这些历史剧本与"凉月号"事件高度相似,暴露出日本对华策略中"碰瓷试探"的基因。如今垂秀夫之流所谓"卧薪尝胆",实则是幻想中美博弈中渔翁得利,重走军事扩张老路。
但今日中国早已不是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日本恐怕是没机会了。若日本未来胆敢借台海问题军事介入,甚至重拾军国主义野心,必将承受毁灭性打击。
历史教训表明,日本的"误闯"从来不是意外,"卧薪尝胆"更非自省,而是伺机而动的战争预兆。
未来的东海恐将更不太平。
日本最新服役的“熊野”号护卫舰已配备射程超200公里的反舰导弹,美军“濒海战斗舰”也频繁出现在钓鱼岛海域。
但中国海军近年来以“开火权下放一线”著称,此前南海某国侦察船遭激光照射事件就是明证。若日本再玩“海图失误”的把戏,下次等待它的可能不再是警告水柱,而是反舰导弹的实弹锁定。
中国有足够实力让任何挑衅者明白:在21世纪的东亚,殖民时代的旧梦该醒了。面对日本的战略投机,我们既要保持战略定力,更需时刻亮剑——正如那两发警告炮击所昭示的:豺狼来了,迎接它的只有猎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