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民族,总能在绝境中重生;伟大的精神,总是在危难中彰显。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伟大旗帜,“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经过14年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形成了伟大抗战精神,向世人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80年过去,伟大抗战精神历久弥新。全军官兵始终牢记革命历史,传承英雄血脉,锤炼打赢本领,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正朝着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昂首迈进。

今天,记者走进几支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的英雄部队,感受他们的精神传承,追寻他们的强军足迹。

从抗战烽火走来 向建军百年奋进

图①:第78集团军某旅三营战车驶过靶场。杨再新 摄

图②:海军某部开展海上训练。易明 摄

图③: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装甲车一中队组织战术训练。周静 摄

图④:第81集团军某旅某连官兵奋勇冲锋。文靳峰 摄

厚植家国情怀,锤炼打赢硬功

漠北腹地,铁流滚滚。队伍前方,第78集团军某旅“百战百胜第三营”战旗迎风招展。

“80多年前,革命先辈用生命捍卫祖国疆土,生动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如果有一天战争真的来临,我们能不能像革命先辈那样,誓死捍卫祖国和人民利益?”

“能!能!能!”面对陈教导员的发问,三营官兵们齐声高呼。对抗训练展开后,官兵们叫响“为战旗添彩、为胜利而战”口号,迎着烈日与黄沙,扑向“敌”阵地,最终成功夺取目标点位。

走下训练场,看着官兵们一张张刚毅的脸庞,陈教导员深情回忆起部队战史上的那场战斗。

1942年11月,三营前身部队官兵在苏北佃湖奋勇杀敌,击毙日寇第17师团联队长,并缴获日军作战计划和地图,为新四军开展反“扫荡”斗争提供了重要情报。此役过后,三营被新四军3师授予“百战百胜第三营”荣誉称号。

陈教导员说,这面承载着铁血荣光的战旗,是全营官兵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厚植爱国情怀的宝贵资源。这些年来,无论参加重大演习还是承担急难险重任务,他们都会带着这面战旗出征。每逢新战士入营、新排长报到、新干部任职,营里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学战史、唱战歌、话战功”活动,激励官兵发扬先辈精神,练强打赢本领。

新兵黄佳伟从小就梦想从军报国,但入伍后的高强度训练,让他一时难以适应,甚至打起了“退堂鼓”。班长李术东没有急于批评,而是让他担任战史讲解员。合德镇战斗、町店战斗、佃湖阻击战……那段时间,黄佳伟沉浸在荣誉室里学习营史,被先辈们滚烫的爱国情怀深深打动。

渐渐地,黄佳伟找回了从军报国的初心,在训练中主动找班长骨干分析自己的短板,请教提升方法。经过一段时间加练,黄佳伟身体变壮了、体能更强了,在新兵营单兵战术课目考核中夺得第一名。站在“百战百胜第三营”战旗前,他向先辈们大声报告:“我要扎根本职岗位精武强能,争当一名百战百胜的兵。”

一个人的心声,折射出一群人的追求。“自觉把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强军事业,积极投身练兵备战,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体现在担当作为、能打胜仗上。”新时代新征程,三营官兵誓言铮铮,步伐坚定。

传承英雄血脉,勇于突破极限

烈日炎炎,武警第一机动总队某支队装甲车一中队荣誉室迎来一批参观者。该中队的前身,是八路军胶东军区特务营三连。指着玻璃展柜内棉被残片上焦黑的弹孔,指导员王泽讲起背后的故事。

“1944年5月,马莲庄战斗打响。为炸毁日寇炮楼,三连11名排爆手前赴后继,接连牺牲9人。仅剩的两名战士栾良荣、孙乾义将棉被浇上水、抹上泥,披在身上,冒着敌人的子弹,抱着炸药向前冲去,终于爆破成功。战斗结束后,胶东军区授予三连‘攻守兼备’战旗,栾良荣和孙乾义被表彰为战斗英雄。”王泽告诉战友,“革命先辈身上,展现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战士宣中杰深情凝望着战旗。2017年年底,他从通信中队转岗到装甲车一中队。第一次参加考核,他的成绩就亮了“红灯”:装甲车专业不及格,军事体育成绩垫底。

一时的挫折,并没有将宣中杰击垮。那天,他走进荣誉室,从这面“攻守兼备”战旗中汲取力量,内心重燃斗志:“先辈们不畏枪林弹雨,前赴后继冲锋,与他们比起来,我现在遇到的这点困难根本不值得一提!”

此后的训练场上,宣中杰成了最专注的那个。盛夏时节,装甲车驾驶舱热得像蒸笼,他一待就是几个小时,迷彩服结出盐花、手指磨破却毫不在意。战友劝他歇一歇,他说:“当年栾良荣抱着炸药包冲锋,敌人可没有给他喘息的机会!”3个月后,宣中杰将专业成绩提升到“优秀”标准,并在年底成为中队教练员。

在该中队,敢于挑战自我、勇于突破极限的官兵还有很多。

去年驻训,装甲车群穿越戈壁滩时,3辆战车同时陷入暗沟。接到“弃车”指令,中队长刘正一果断命令官兵向目的地奔袭。此时的戈壁滩,气温超过40摄氏度,脚下的沙砾被烈日炙烤得像燃烧的炭。

队伍刚冲出两公里,导调组再次下达指令:“前方发现‘化学沾染区’,立即穿戴防护装备!”密不透风的防毒面具捂住口鼻,镜片很快蒙上厚厚的水雾,官兵浑身湿透、呼吸困难。

刘正一知道用什么方式激励战友,他大喊一声:“心里默唱连歌!”“攻守兼备,再创辉煌,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在连歌的精神激励下,大家振奋精神向前猛冲。最终,该中队成为最快全员完成任务的单位。

从马莲庄一路走来,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这支部队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藏在弹孔累累的棉被里,流淌在一代代官兵血脉中,引领他们向着胜利奋勇前进。

发扬“三敢”精神,淬炼制胜铁拳

空中,无人机疾速穿越;地面,装甲车和步兵协同推进。第81集团军某旅一场实兵对抗训练中,主攻分队遭遇“蓝军”顽强防御。危急时刻,担负纵深攻击任务的装步二连官兵发扬“三敢”精神,与火力分队密切协同发起猛攻,最终撕开防线,扭转战局。

“‘敢啃硬骨头、敢闯最前沿、敢打最恶仗’的‘三敢’精神,诞生于抗战时期。”走下训练场,该连指导员告诉记者,连队前身是晋察冀军区第40团二连,当地群众习惯称其为县大队一中队。

1944年,为掩护龙崇宣县委转移,二连与数倍于己的日伪军在猴儿山展开殊死鏖战。官兵们以血战到底、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在12小时内打退敌人19次进攻,如长城一样屹立不倒,胜利完成组织赋予的任务。战后,晋察冀军区授予二连荣誉战旗,徐向前题写了“长城中队”4个大字。

“人民军队被誉为钢铁长城,我们连以‘长城’命名,这是何等的荣耀!”指导员说,如今连队“钢”多“气”盈,更要在新征程上把“三敢”精神发扬光大。

前些年,连队转型为装甲步兵。面对新装备与人员融合度不高、战斗力生成慢等难题,连队党支部带领官兵边摸索边训练,按照战斗进程把攻防、机动、保障等多个行动“合”在一起训;在陌生地域设置复杂特情,组织高强度跨昼夜综合训练,锤炼提升整体作战能力。短短一年,连队便补齐官兵基础体能、现代夜战夜训、无人装备使用等多个短板,为淬炼制胜铁拳按下了“快进键”。

一次,旅里组织战斗射击比武,该连班长田野主动请战。比拼正酣时,装甲车输弹机突然卡弹。排除故障时,田野的左臂被划开一道深深的口子,鲜血直流。“血战到底,绝不退缩!”想到当年血战猴儿山的先辈,他强忍疼痛,徒手将炮弹推入炮膛。“轰!”靶标应声“开花”。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成立“三敢”创新工作室,自主探索“有人+无人”“空中+地面”协同作战模式;集智攻关夜训难题,革新10余种训练器材……如今的二连官兵,心中装着未来战场,目光紧盯前沿科技,高擎着“长城中队”战旗,以“三敢”精神为刃,向一个个新域新质战斗力建设高地发起冲锋!

聚力转型攻坚,续写新的荣光

东非大地,热浪翻涌,一场中外联训展开。受领火力打击任务后,海军某部“梁山战斗英雄连”连长张文博一边紧盯回传的数据信息,一边调整下达口令,指挥官兵精准命中目标。

“走出国门,就要以优异表现展示中国军队良好形象。”张连长介绍,如今的连队已完成转型升级,战斗力实现跃升。

兵该怎么带?仗该怎么打?精神该怎么传承?初到连队任职时,张文博思考最多的,就是这3个问题。很快,他在连队荣誉室找到了答案。

1939年8月,前身连队奉命在梁山地区阻击日军。战前,时任连长杜营海作了思想动员,并带头立誓:“人在阵地在。”战斗打响后,全连官兵抱着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打退敌人11次疯狂进攻,毙敌300余人,创造了以劣胜强的经典战例,被八路军第115师授予“梁山战斗英雄连”荣誉称号。

这次战斗被写进了连队的“功劳簿”。打开“功劳簿”,只见上面按时间顺序记载着连队参加的战役战斗、调整改编历程,以及英雄连长杜营海、“人民楷模”朱彦夫等先辈的光荣事迹,还有“陆战先锋”王冬冬等先进典型的奋斗故事。从他们身上,张文博读懂了什么才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进,连队开始由传统摩托化步兵向多能装甲步兵转型。面临无技术、无人才的困境,连队党支部一班人带领官兵打响一场场攻坚战,白天跟训学习装备操作,晚上加班钻研专业理论,仅用5个月就形成单车作战能力,被上级评为“备战打仗先进连”。从此,连队在转型路上蹄疾步稳、奋勇前进。

2021年,连队整建制赴陌生地域执行驻防任务。官兵们克服高温高湿恶劣环境,紧盯海上空中敌情险情,不断在陌生地域锤炼打赢本领,受到上级表扬。那段时间,连队装备保障技师许圣每天和战友进车间、钻车底检修装备,创造了装备零故障纪录。“为战备训练护航是我的职责!”被评为“保障先锋”后,许圣看到自己的名字和事迹写进连队“功劳簿”,深感自豪。

英名永志,风骨长存;征途漫漫,接续奋斗。这一支支从抗战烽火中走来的英雄连队,正在伟大抗战精神的滋养下,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在强军兴军新征程上奋力书写新的答卷。

强军目标在召唤,人民军队永向前!(杨伦)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融媒体报道★

素材支持:牛 辉、梁 铎、史兆枫、郭泓序、郝立朋、王 超、王子杰、胡亚楠

视频剪辑:张 钊

刊头设计:方 汉、杨 磊

融合制图:肖静玲、贾国梁

编辑:张骄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