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美术经典“闪亮”苏州河

林风眠笔下的《青衣仕女》在涟漪中凝立,关良的《三打白骨精》借笔墨跃动,陈永锵的《鱼跃图》欢腾不息,杨国辛的《好果子》隐喻深长……一幅幅岭南美术名作经典在上海苏州河面“活”起来。

作为“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预热活动之一,苏州河畔的“闪亮·上海 静安光影季”在国庆中秋长假期间的每天18时至22时,上演了广东美术名家名作光影秀,吸引众多市民、游客驻足观看。

苏州河被誉为海派文化气质的集中体现,当岭南遇见海派,不仅是艺术的相遇,更是创新与开放的文化共振。

据悉,本次活动中,主办方以AI的艺术创作方式,对画作进行动态化创新呈现,以光影“重生”岭南画派艺术大作,让岭南画派的经典作品获得了全新的诠释。

“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2025上海)”总策展人、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向记者介绍,此次光影秀是线下展览启幕的预热活动。

王绍强表示,光影秀精选岭南画派代表艺术家,涵盖人物、山水、花鸟等题材,以巨型水墨动画、动态投影等不同数字技术进行呈现,通过数字化手段赋予传统水墨艺术全新的视觉体验,形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艺术流派之间的精神共振。

岭南美术经典“闪亮”苏州河

百年以前,岭南画派与海派早已结下前缘。作为当时中国最繁华的都市、文化交流最热烈的舞台,上海一度是高剑父为艺术理想奋斗多年的家园。

“岭南画派”的命名也出自海派名家之手。1934年,海派艺术巨擘刘海粟在德国柏林“中国现代绘画展览会”前言中,首次将“二高一陈”的艺术探索从“折衷派”明确定义为“岭南画派”,奠定了这一画派的名称。

上海,以它独有的开放与包容,为这颗南来的艺术种子,提供萌芽生长的沃土。岭南画派也将海派艺术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感知融入自身创作,最终形成兼具笔墨意趣与光影肌理的独特风格,展现出“革故鼎新、兼容并蓄”的艺术精神。

如今,岭南画派与海派将在苏州河边再续前缘。一幅幅色彩鲜艳、生机勃勃的“水墨花园”倒映在温婉的潺潺流水上,形成了奇妙的和谐共鸣,海派的万千气象与岭南的“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精神也在此得以贯通呈现。

每一幅经典都在水光的呼吸间被唤醒,每一次创新都在历史的河床上刻下当代的印记——光影为画中仕女带来了空灵透明的质感,精准的白色线条与微妙的色彩形成明暗对比,为她披上一层“天国的光辉”;油画的浓郁鲜亮与水墨的清雅灵动,在“折衷中西”的宏大命题下,于此开辟了一片静谧而诗意的天地。

当晚风携着海上旧梦的余韵,带着轮渡汽笛的回响,轻轻拂过苏州河,流水承载着光影,为这段跨越百年的艺术对话画下新的年轮。

作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的重要板块,“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2025上海)”将于10月18日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隆重亮相。

岭南文化与海派气韵最美的相遇,即将拉开大幕。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