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北京秀出“机器人名片”

【解说】

2025年8月24日 新华纵横(成品)

今年4月,全球首个“人机共跑”马拉松在北京开跑。8月,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和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北京。

【同期】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运营官 李春枝

大家产业界对我们实现的“天工”的拟人奔跑的认可度也比较高。英国的一个媒体慢放(“天工”的视频),然后一帧一帧地分析怎么通过技术的领先实现了这样的一个全尺寸的拟人奔跑。

【同期】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学生 柴昊鹏

我觉得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培养了我的兴趣爱好。现在我对Botball机器人是十分热爱的。

【小标题】机器人何以成为千年古都新名片

【解说】这,是北京。

这,也是北京。

但这,还是北京!

【字幕】

这家伙力量还挺大。

机器人停下来看了一眼。

搞错了!再来!

【解说】今年4月,全球首个“人机共跑”马拉松在北京开跑。8月,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和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北京。机器人对于北京来说,早已不是陌生的新访客,而是这座城市写给时代的新名片。

【同期】新华社记者 鲍赫

那你可能要追问了,为什么这么多机器人盛会都在北京举行,北京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在啊?

【解说】答案的起点,藏在城市发展的蓝图里。早在2019年,当许多人对人形机器人还停留在科幻想象时,北京已连续出台两轮“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清晰,直指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应用示范高地和高端产业集聚区。

【同期】新华社记者 鲍赫

俗话说得好啊:“笨鸟先飞”,但这比你强还比你努力的,试问,怎么解?

【解说】当然,仅仅是制度创新还不够,技术研发也得跟上!

【解说】这里是北京人形机器人中心,也是国内首家聚焦于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应用生态建设的创新中心。人形机器人中聪慧的“大脑”、敏捷的“小脑”和灵活的“肢体”,用的都是咱们国产的零件。

【同期】北京亦庄机器人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孙玲

我们有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我们办了机器人马拉松,我们还有已经开了10年的世界机器人大会,所以我觉得,本身在机器人的元素和土壤上,已经奠定了非常丰厚的基础。

【解说】目前,北京已培育57家机器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集聚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30家,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依靠中国强大的产业优势与深厚的创新土壤,北京机器人产业加速崛起。

【同期】新华社记者 鲍赫

走出实验室,迈向实践场景,机器人正在上演“加速进化”。北京这座城市机器人产业的能见度越来越高。

【解说】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的现场,一台台人形机器人在拳击场上挥舞双拳,在流水线上分拣货物。它们从PPT、演示视频里走向现实,摘掉“电缆线”、安全绳,开始独立行走、展示才艺技能,成为可以走向市场的“硬通货”。

刚刚闭幕的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中,机器人足球5V5、机器人拳击赛、机器人田径赛……一项项创新赛事突破传统体育范畴,展现出科技与运动结合的全新火花。

【同期】新华社记者 鲍赫

2025年8月24日 新华纵横(成品)

我承认我之前试图和机器人来一场400米比赛的想法,还是太天真了。

【解说】盛会之外,人们也能与机器人不时“邂逅”。推开机器人主题餐厅的大门,仿生人形机器人迎客;4000平方米的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汇聚了全国40余家机器人企业的100余款机器人产品,提供销售、展示、维修等一站式解决方案。

【同期】垃圾桶机器人

给我点垃圾吧。

【同期】新华社记者 刘洋

但我现在没有垃圾啊。

【同期】垃圾桶机器人

没有啊。

【同期】新华社记者 刘洋

要不你把我吃了吧。

【同期】垃圾桶机器人

小姐姐。

【同期】新华社记者 刘洋

我是小哥哥。

【同期】新华社记者 鲍赫

未来,要是你在生活中突然碰到会说话的垃圾桶,那真不一定是你出现幻觉了。

【解说】当中国加速进化公司的T1机器人成为多国参赛队伍的首选机型,让外国友人不禁直呼“amazing”!

【同期】参赛队员 若昂·维克托

我对这些中国机器人感到非常钦佩,我们一个月之前在萨尔瓦多机器人足球世界杯上,首次接触了我们这次使用的加速进化机器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解说】诚然,在机器人奔跑的路上,有宕机、有跌倒……但沉淀着千年文化的北京,从不缺包容未来的勇气。在北京这个充满希望的摇篮里,机器人正沿着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满怀希望前行。

【同期】新华社记者 鲍赫

前不久,一个朋友问:“你拍了这么多机器人的视频,那么在你看来,你觉得中国机器人未来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的答案是:“我相信光。”

【字幕】机器人,一直往前跑吧。

【小标题】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人形机器人“天工”如何进化而来?

【解说】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东风劲吹。“天工”,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之一。

机器人“跑马”,不再是天方夜谭。随着“具身天工 Ultra”在全球首次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上率先撞线,最近又在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上加冕“百米飞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踏出从实验室迈向千行百业的坚实一步。

点赞、惊叹奔涌而至,谁能想到,这位冠军选手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用时不到1年。它的缔造者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成立也不到两载。“天工”何以跑得快,又将如何跑向未来?

【同期】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运营官 李春枝

我们人形机器人在作业的时候它面临的两个问题,一个就是对于环境的泛化理解能力(不足),给它固定的一个结构化的场景,它可以去理解场景,但是如果换了一个环境,可能就会对它有一些挑战。第二个就是,任务的一个泛化能力不够强,我会叠衣服,但是会不会做饭(不一定),就是任务的泛化性(不足)。

【解说】在多部门牵头下,京城机电、小米、优必选、亦庄机器人4家国有、民营企业联合组建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目标破解机器人本体原型、具身智能大模型、运控系统、工具链、操作系统,这五个全行业发展的共性难题。

【同期】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运营官 李春枝

我们要打造一个行业内的,我们叫通用的一个硬件母平台,就是让所有的进入到人形机器人行业的开发者不用再重复“造轮子”,不用再新一轮地投入资本或者研发,再去做这样的一个硬件。然后第二个,我们提供一个通用的软件母平台,就是“大脑”的部分。第三个是我们的“小脑”,就是运动控制系统这部分。

【解说】全尺寸拟人奔跑是研发初始就确定的目标。用多个电驱关节驱动一台全尺寸机器人拟人奔跑,是支撑产品进化成长的底层能力,但此前业内从未实现过。彻夜未眠的调试过后,面对发布会上挤满的专家、同行和媒体记者,“天工”不负众望,顺利跑到舞台中央挥手致意。

【同期】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运营官 李春枝

大家产业界对我们实现的“天工”的拟人奔跑的认可度也比较高。英国的一个媒体慢放(“天工”的视频),然后一帧一帧地分析怎么通过技术的领先实现了这样的一个全尺寸的拟人奔跑。

【解说】2024年10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挂牌“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虽然是企业,但发展不只为自己,更要为大家。

【同期】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运营官 李春枝

我们一个就是开源开放本体的硬件,也开源了我们的一个数据集。

【解说】进化和开放相辅相成。今年3月,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全球首个一脑多能、一脑多机的通用具身智能平台“慧思开物”。

【同期】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运营官 李春枝

作为北京市的一个平台,或者是承担国家级(任务)的一个平台,最重要的就是为这个行业赋能。下一步的话,我们还是保持一个技术上的持续领先,我们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开源开放,然后我们也会牵头组织一个检测的平台,做好(为)行业赋能的事情。

【小标题】2025 Botball国际教育机器人大会在国家速滑馆举办

【解说】8月21日至22日,2025 Botball国际教育机器人大会在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举行,吸引了来自美国、马来西亚、泰国、奥地利、越南、斯洛伐克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00名青少年科创爱好者参加。

【同期】北京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学生 柴昊鹏

我觉得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培养了我的兴趣爱好。现在我对Botball机器人是十分热爱的,学习这方面内容也同时锻炼了我的数学思维能力,长大之后,我立志成为一名(机器人)工程师。

【解说】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作为奥运遗产,始终在赛后运营方式上探索创新。今年暑期,国家速滑馆融合科技元素,全面升级打造了“智享未来”系列公众科普平台。

统筹:李杰 王健 李佳琳

编导:朱一南

配音:任一铭

包装:夏勇

综合新华社记者报道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