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近日首次公开了国产“火烈鸟”巡航导弹的量产画面。据乌方公布的信息,“火烈鸟”射程可达3000公里,是“目前乌克兰拥有的最成功的导弹”。这一新型武器的亮相也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那么,“火烈鸟”巡航导弹性能究竟如何?它的突然亮相体现了乌克兰怎样的政治意图?

借鸡生蛋

乌克兰首次公开国产巡航导弹量产画面 邵永灵:能否持续量产是关键

资料图:乌克兰试射“火烈鸟”导弹(来源:澎湃新闻)

乌克兰媒体近日报道,乌克兰自主研制的一款名为“火烈鸟”的新型导弹已投入量产。乌克兰国防部长什梅加尔确认了媒体有关乌军已装备“火烈鸟”远程导弹的报道,但他未提供具体细节。从媒体目前披露的信息来看,该导弹射程3000公里,弹头重量达1吨,采用固定弹翼。有关“火烈鸟”巡航导弹的技术来源存在两种推测:一是苏联图-141无人机改进型,二是英国FP-5导弹的授权生产版本。军事观察员邵永灵认为,鉴于乌克兰当前工业基础薄弱,后者可能性更高,即通过引进技术实现本土化量产。

邵永灵:今年2月阿联酋阿布扎比防务展上,英国与阿联酋合资的米兰尼昂集团展示了FP-5巡航导弹,其性能参数与乌克兰“火烈鸟”导弹高度相似。所以分析普遍认为,“火烈鸟”实为FP-5的乌克兰本土化版本。受俄军持续轰炸影响,乌克兰难以独立研发新型武器,采用成熟技术进行适应性改造是更现实的选择。

能否持续量产是关键

乌克兰首次公开国产巡航导弹量产画面 邵永灵:能否持续量产是关键

资料图:美制“海马斯”火箭炮发射“陆军战术导弹”(来源:环球网)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一直缺乏远程打击武器。后来,英国、法国和美国相继向乌克兰提供了“风暴阴影”巡航导弹与可从“海马斯”火箭炮发射的“陆军战术导弹”(ATACMS)。但因援助数量有限,难以满足战场需求,而且西方国家担心这些武器若用于打击俄军纵深目标可能激怒俄军,因此对乌军的实际使用限制非常多。那么,如果“火烈鸟”巡航导弹相关参数属实,是否意味着乌克兰有机会借此改变目前俄乌冲突的攻防态势?对此,军事观察员邵永灵进行了以下分析。

邵永灵:单靠某一款武器难以彻底扭转战略或战术态势,此类态势变化本质上是双方总体力量对比的结果。当前俄乌冲突中,乌克兰的一个关键劣势是缺乏能够打击俄罗斯国土纵深的远程打击手段,而“火烈鸟”的出现将填补这一空白,其战略价值不容忽视。然而,“火烈鸟”的实际威胁能否转化为持续作战效能,最大的挑战在于乌克兰能否在战火中建立并维持隐蔽、抗打击的生产线,确保导弹稳定供应。这将是决定“火烈鸟”能否真正发挥战略作用的最关键考验。

新砝码

乌克兰首次公开国产巡航导弹量产画面 邵永灵:能否持续量产是关键

资料图:乌克兰“火烈鸟”导弹(来源:央视新闻)

当前,在各方的推动下,俄乌和谈或将重启。乌克兰选择在如此微妙的时间点让“火烈鸟”亮相,有怎样的政治意图?邵永灵认为,乌克兰一方面想增加在谈判桌上的底气;另一方面,该导弹若投入实战将强化对俄后方的打击能力,也有施压俄方的战略考量。

邵永灵:“火烈鸟”的出现并非偶然。在当前乌克兰依赖美国援助且自身筹码有限的情况下,公布该导弹的信息可向美方传递“乌克兰具备独立远程打击能力”的信号——即便美国收紧军事援助,乌克兰仍可维持作战能力。此举同时也可威慑俄罗斯:尽管俄军在前线作战中占据优势地位,但乌克兰此前已通过远程打击对俄后方造成压力,“火烈鸟”导弹的射程3000公里,将进一步增强对俄本土军工厂、机场等目标的打击能力,从而影响俄方战略决策。

(央广网·军事频道 记者: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