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领导得知我要陪儿子去捐髓,

立马批假了,同事都夸儿子了不起,

主动帮我分担了工作。”

8月25日,

陪在儿子焦子怡身边的母亲说。

当日,

武汉某指定采集医院内,

21岁的大四学生焦子怡(化名)

和26岁的规培医学生周奇(化名),

同日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

为西南、华南地区

两位血液病患者送去重生希望。

她突然决定:请假7天,陪儿子赶到武汉!

焦子怡(左)和周奇(右)分别成为湖北省第742、743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母亲请假7天,陪儿子来汉救人

焦子怡出生于2004年,是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一名大四学生,2022年高考结束后,母亲鼓励18岁的他向父亲学习,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献血。2023年第二次献血时,他加入中华骨髓库。

今年7月下旬,刚游完泳的焦子怡接到湖北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得知自己与一位患者初配成功,“没想到这么快,我爸比我早加入,还没接到过通知”。

“最开始想瞒一下,以为像献血一样当天就能回。后来得知要在医院住7天,瞒不住了。”焦子怡笑着说,父亲虽然自己就是骨髓库成员,但还是担心儿子的身体,母亲也满心顾虑。

她突然决定:请假7天,陪儿子赶到武汉!

焦子怡在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

“不管怎样,这是救人一命呀。”为顺利捐献,本就在减重的焦子怡更有动力,他每天坚持打篮球、游泳,一个月内成功减重10斤。

焦子怡的母亲是荆州一家企业的财务,为陪同儿子,她专门请假7天,从荆州赶到武汉全程陪伴,父亲因工作无法陪同,但也计划在捐献结束当晚赶至武汉,接他们一起回家。

8月25日捐献当天,焦子怡因血管太细,手臂血管无法满足采集需求,需在腿部扎针,采集时间延长了两个小时,结束捐献时焦子怡腿部发麻,但他笑着说“能换回一个生命,很值得”。

医学生捐髓救人诠释医者初心

周奇出生于1999年,是一名规培医学生。19岁时,他在学校献血活动中,完成人生首次无偿献血,“选择医学专业后,更懂得了血液对患者的意义”。2018年至今,他累计无偿献血11次,总量达4200毫升,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全身血液总量。2022年,他应征入伍,两年军旅生涯中,他仍坚持献血,还鼓励战友参与。

2022年,周奇在献血时了解到中华骨髓库的意义,作为医学生,他深知造血干细胞对白血病患者的重要性,留下8毫升血样加入其中,期盼能为患者带去希望。

她突然决定:请假7天,陪儿子赶到武汉!

周奇在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

今年6月,周奇接到湖北省红十字会电话,其HLA分型与西南地区一位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为以最佳状态捐献,他保持日常锻炼晨跑,吃清淡餐食。

8月25日上午8时,造血干细胞采集开始,周奇期盼这份“生命礼物”能让患者早日康复,回归正常生活。他也用身体力行的方式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

焦子怡和周奇分别成为湖北省第742、743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