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
寒露-二十四节气
节气
寒露,“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露气重而稠,稠而将凝,再过半月则凝为霜降。
寒露后,白日幽晦,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雾结烟愁。萧萧秋意重,依依寒色浓,归鸿将急于南飞,雁影稀疏,秋残如血。
寒/露/节/气
寒露物候
寒露是气温由凉变寒的转折点。相对于白露,寒露代表气温更低,民谚有“先白后寒”之说。同样是结在地面的露水,寒露更冷,即将成霜,故下一个节气即为霜降。
寒/露/节/气
寒露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初候鸿雁来宾,时至寒露,鸿雁南迁,有种说法是宾同“滨”,是水边的意思,鸿雁都飞往江南水滨;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深秋天寒,雀鸟都不见了,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三候的“菊始黄华”,菊花此时已经盛开。
秋深露重早添衣
“寒露”节气则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珠寒光四射,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诗经》里讲:“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说的九月是农历九月,也就是公历十月,此时天气转凉,应该及时添加衣物,谨防感冒。
民间有“露水先白而后寒”之谚言,其意为经过白露节气后,露水从初秋泛着一丝凉意转为深秋透着几分寒冷的“白露欲霜”。从洁白晶莹的露气转为寒冷欲凝,生动地反映出气温的不断下降。
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一方面要注意添加衣物,另一方面还需防范秋燥,可通过多喝蜂蜜水来润肺养肺,预防秋燥引发的咳喘。
寒/露/节/气
寒露柿子红了皮
“立秋胡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会发现满山满坡挂满了火红的柿子,圆润盈实,透着一种喜气,人们称之为“吊红”。
刚采下来的柿子味道涩涩的,乡村的人们会把它放在米糠框里,将涩味去掉,再挑到集市上卖。这样的柿子剥皮吃,味道甜美、滋润可口。
柿子是寒露节气的代表性水果。在柿子营养成分中,除了锌元素、铜元素的含量不及苹果,其它成分均优于苹果,故在金秋时节又有“每日一苹果,不如每日一柿子”的说法。
寒/露/节/气
寒露-二十四节气
节气
露寒而冷,繁华不再,人心也应该从夏日的激情澎湃和热情洋溢中,回到简单平淡犹如素描的日子。
菊花盛开,清香怡心,高洁不俗。秋季赏菊、携伴出游,亦是人生一大乐事。
寒/露/节/气
-完-
新图有声|让阅读有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