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妇联慰问百岁抗战女兵,致敬烽火岁月中的巾帼英雄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长沙市妇联党组书记、主席彭娟专程前往湖南省军区长沙第四离职干部休养所东湖服务站和湘江新区安华山庄,看望慰问了两位身经烽火淬炼的百岁女兵——李淑芳和许佩云,向她们致以崇高敬意和节日祝福。

102岁的李淑芳和100岁的许佩云,精神矍铄、笑容灿烂。当天,两位老人还特意佩戴了国家新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身上透着抗战巾帼的英雄气概。

长沙市妇联慰问百岁抗战女兵,致敬烽火岁月中的巾帼英雄

李淑芳出生于1923年,是长沙宁乡人。1938年11月,日军逼近长沙,第一纱厂毁于“文夕大火”,李淑芳失业在家。听说国民革命军58军在铜铺街设立了“招兵处”,16岁的她不顾家人反对,剪掉辫子,与两位伙伴一起报名参军。

长沙市妇联慰问百岁抗战女兵,致敬烽火岁月中的巾帼英雄

参军后,她被分配到军部春秋剧团的京剧队做保管员,负责看管全套的京剧生旦净丑戏服和道具。这些戏服行头十分贵重,她用几个大木箱装起来,驮在马背上行军赶路。在湖南醴陵、平江和江西的萍乡、井冈山等地区,慰问部队、宣传抗战。剧团生活非常艰苦,“吃的糙米饭,经常没有菜,盐汤咽饭,饱一顿饥一顿”。李淑芳牵着马,跟随战友徒步走在崎岖山路上,天天爬山钻深山老林,演出完就睡在群众家的屋檐底下。

没有演出时,李淑芳和战友们就走家串户宣传:“日军打到了我们的国土,年轻人都应该出来抗战”。在他们的鼓动下,各地群众积极支持抗战,官兵同仇敌忾,愈战愈勇。后来李淑芳与春秋剧团副团长杨世英恋爱结婚。抗战胜利后,她跟随丈夫回到云南老家,先后生育了五个子女。

如今,她身体依然硬朗,保持着运动习惯,每天早锻炼、下午打麻将,同伴们都说她“腰板直,走路说话都精神,打麻将总是赢钱”。临别时,李淑芳老人挺直腰板,面带微笑,缓缓抬起手臂,五指并拢,坚毅地举到眉梢,向众人行了一个军礼。这个跨越80年的军礼,铿锵有力,仿佛穿透时光,回到了那段峥嵘岁月。

另一位百岁女兵许佩云有着不同的抗战经历。1926年1月,许佩云出生于安徽省天长县。1945年1月,19岁的许佩云剪短了长发,穿上略显宽大的军装,成为新四军淮南军区第二师特务团的一名战士,也开启了自己革命的生涯。

长沙市妇联慰问百岁抗战女兵,致敬烽火岁月中的巾帼英雄

团里女兵凤毛麟角,因为她识字,被分配担任出纳工作。许佩云后来常对子孙们说:“在根据地打仗的部队条件十分艰苦,每个战士只有三发子弹,两发杀敌,一发保命”。为了虚张声势,战士们常用高粱秆充作子弹塞满弹袋,既迷惑敌人,也给老百姓安全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盘踞在中国土地上的部分日军仍未放下武器,在乡下进行最后疯狂扫荡。许佩云所在的特务团转移至南京外围开展游击作战,继续清剿日军残部。

长沙市妇联慰问百岁抗战女兵,致敬烽火岁月中的巾帼英雄

在抗战烽火中,许佩云也建立了温暖的家庭,在进入部队几个月后,经团长饶守坤介绍,与团政委童浩生相识。没有漫长的恋爱过程,也没有繁文缛节。组织同意后,他们便结为夫妻。那个年代的婚姻质朴而纯粹。许佩云记得,丈夫从前线带回一小块舍不得吃的红薯,悄悄塞进她手心;她则熬夜为他缝补磨破的军装,把叮嘱与牵挂一针一线埋进衣服里。两人虽不常相聚,却始终心系彼此,将这份小爱融入家国大爱之中。

1955年,许佩云响应号召光荣复员,1965年随丈夫定居湖南东湖干休所,迎来安稳生活。夫妇二人共育有六个孩子,其中四人曾在部队服役,传承着父辈的坚韧与忠诚。

如今许佩云生活规律:清晨七点起床散步,欣赏东湖景色;上午小憩,午后散步,餐前再走走。她喜欢听歌,常握一台红色收音机,随着《洪湖水浪打浪》的旋律轻轻哼唱。

观看阅兵仪式时,她多次热泪盈眶。她教育子女:“你们是老党员、革命老兵的后代,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始终想着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