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法治日报》刊文《“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讲解什么”——铜仁中南门文化IP搭台让普法走进百姓日常》,报道铜仁市中南门露天电影院成为了普法宣传的创新平台。铜仁市委政法委联合20余家市直部门,将法律知识巧妙植入这一文化IP,让“光影+法治”的组合在夏夜绽放别样光彩。具体报道如下:
暮色中的中南门是历史文化旅游区,青石板上映着露天电影的微光。居民杨女士牵着孩子,指尖摩挲着刚领到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宣传册,晚风里飘着巷弄的饭菜香,也裹着反诈短片的轻声叮嘱。这一幕,是贵州省铜仁市“法治铜仁·平安相伴”普法活动的日常剪影,更是法治精神与市井烟火的美妙交融。
作为铜仁城市文化名片,中南门露天电影院不仅承载着市民的休闲记忆,更成为普法宣传的创新平台。铜仁市委政法委联合20余家市直部门,将法律知识巧妙植入这一文化IP,让“光影+法治”的组合在夏夜绽放别样光彩。
电影放映前,当地相关部门精心制作的普法短片轮番登场——反诈案例化作邻里闲谈,消防知识变成生活常识。互动区域更是热闹非凡:孩子们在“法律风险大转盘”前抢答防溺水知识,老人们在“法智大闯关”桌旁讨论电信诈骗套路。12场活动下来,50余部普法短片、1万余份宣传资料让两万余名群众在休闲娱乐中收获法律知识,真正实现了“寓法于乐、润物无声”。
“普法不是撒胡椒面,而是要精准衔接群众需求。”这句话在铜仁得到生动诠释,每场普法活动都始终握着“需求”这把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法条变成“生活说明书”,真正让法治走进群众心里。
暑期防溺水宣传中,志愿者用救生圈模型演示救援技巧,防溺水安全知识在问答间扎根;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时,铜仁市人民检察院、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蹲下身来,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分析校园欺凌案例,法治防护网在讲解里织密;反诈民警则带着案例“开课”,从“冒充公检法”的恐吓套路到“高薪诱惑”的甜蜜陷阱,用一个个真实案例揭开电信网络诈骗的伪装,还手把手教群众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防诈反诈意识在点滴中提升。
从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的法律条文讲解到民法典问答,从禁毒防毒警示宣传到交通安全细节提醒,普法活动覆盖群众日常方方面面,并精准击中每个群体的“痛点难点”。线上线下超10万人次覆盖背后,是“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讲解什么”的初心,是让法律从“遥远条文”变成“身边依靠”的坚持。
不同于以往“单次热闹”的宣传,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里,一个“固定普法阵地”悄然建立起来。每周六、日,公安、法院、消防等20余个部门轮流驻守,提供“菜单式”法律服务——法律咨询、安全演示、应急教学,群众按需“点单”,专家现场“接单”。
这种多部门联动的“协同普法”模式,打破了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限,织就了一张法治宣传全覆盖网络。市民们都说:“每周来转转,心里更有底了。”当法治宣传变为“长流水”,当“遇事找法”成为市民本能,基层治理的根基在潜移默化中愈发坚实。
夜色渐深,散场的人群带着新学的法律知识融入街巷。在铜仁,普法工作为这座城市铺就了一条充满温度的法治之路。
来源 法治日报
编辑 胥芬芳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