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下午,2025浦江创新论坛・杨“数”浦分论坛在上海杨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数智引擎驱动科技服务新范式”为主题,围绕数智经济时代科技服务业的转型方向、创新模式与发展路径展开深度研讨,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杨浦动能”。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李兴彩)9月23日下午,2025浦江创新论坛·杨“数”浦分论坛在上海杨浦成功举办。本次论坛以“数智引擎驱动科技服务新范式”为主题,围绕数智经济时代科技服务业的转型方向、创新模式与发展路径展开深度研讨,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注入“杨浦动能”。
杨浦区副区长刘晋元,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郑广宏,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许业荣,经济学家、国务院原参事汤敏,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技术市场与成果转化处处长、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孙启新等出席活动。高校、科研机构、重点科技服务业企业及投融资机构负责人共同参会,搭建起政企学研协同交流的高端平台。
多举措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杨浦区正处于创新发展再出发的关键时期,发展科技服务业是构建“1+2+3+4”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
刘晋元在致辞中表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市科委和杨浦区共同发布了《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建设方案》,杨浦区正以建设方案为指引,全力推动全域创新,全力构建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积极打造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北部增长极。同时,杨浦依托大学大厂的丰富资源,不断做强科技服务业产业发展,积极打造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场景应用到生态集聚的全周期科技服务业,让数字经济赋能科技服务业发展。
数智化是科技服务业的新引擎。刘晋元表示,杨浦将继续在科技服务业标准构建、前沿应用、金融赋能、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深化合作,共同探索科技服务新范式,为推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上海科技服务业再次深化提质增效。
孙启新在致辞中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数智化正成为重塑科技服务业形态、提升成果转化效能的关键引擎。杨浦作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创新高地,以“杨数浦”品牌为引领,在数智化转型中探索的鲜活实践,正是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紧紧围绕“建机制、搭平台、优生态、促开放”的工作主线,持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优化和能力提升。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将重点推进强化数智平台支撑、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深化科技与产业融合等三方面工作。
两大举措落地为科技服务注入新动能
在论坛现场,刘晋元、郑广宏、孙启新,上海技术交易所董事长谢吉华共同启动“上海市科技服务业标准化工作联盟”。
据悉,该联盟的成立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的决策部署,汇聚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服务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上海委员单位,以及来自上海市高校、技术交易机构、金融机构等科技服务业各领域的多方力量。通过推动科技服务业标准化工作,联盟将致力于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速创新要素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未来,联盟将积极对接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的相关工作,深入开展标准化研究和标准研制,努力打造科技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的“上海经验”,为全国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
随后,上海市科委科技企业服务处处长周嗣渊,杨浦区科技经济委主任李正明、区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天炜、区人才局局长张莉、区投资促进办主任李国文共同发布《杨浦区科技企业矩阵培育计划》。该计划是为了全面落实《杨“数”浦新质秀带创新区建设方案》,创新性地构建“四梯度四维度”科技企业培育体系,即按照“卓越、先锋、新锐、潜力”四个企业梯度,通过“科技创新政策、科技人才引育、创新平台支撑、完善服务体系”四个维度,系统构建杨浦区科技企业培育矩阵,根据企业类型精准匹配合适的政策服务,通过差异化政策引导,形成从初创到龙头的完整培育链条。
专家学者共话数智时代科技服务新机遇
在主旨分享环节,多位行业专家、企业领袖从宏观洞察、金融实践、科技前沿、产业应用等角度,分享了数智经济与科技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经济学家、国务院原参事汤敏以《人工智能驱动科技服务新范式》为题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颠覆各行各业,科技服务业需加速融合AI技术以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智驱动的范式跃升。他通过相关案例展示了AI在提升服务效率、降低成本、拓展边界方面的巨大潜力。
汤敏强调,AI技术正从基础对话向推理、行动、创新乃至组织能力快速演进,企业和政府应主动拥抱AI,推动科技服务业向智能化、系统化转型。
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许业荣围绕《聚焦基金管理与创新孵化,当好战略资本》展开分享,结合新质生产力内涵与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要求,阐述了上海国投公司作为国有资本平台的功能定位——通过构建覆盖三大先导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基金矩阵,强化与高校、科研机构及链主企业合作,助力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许业荣强调,国有资本应发挥战略引领作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实现科技、金融与产业的高水平循环。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王守岩聚焦《脑与智能融合的前沿突破与转化》,探讨了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趋势。他认为,脑机制启发的人工智能算法正推动语言解码、疾病治疗等领域取得突破,并展示了数字孪生大脑在精准医疗中的应用前景。王守岩还提到AI情感交互、虚拟心理治疗师等前沿进展,强调未来人与智能体的行为、情感融合将重塑社会形态。他呼吁加强脑与智能技术的产业转化,推动类脑智能在杨浦等创新高地的集聚发展。
优刻得创始人、董事长季昕华从产业实践出发,分享《AI+智算云,数智驱动企业全球化发展》。他表示,中国企业出海需依托云计算与AI能力,并介绍了公司在全球30多个可用区的数据中心网络,以及通过智算平台、模型服务平台帮助金融、医疗、制造等行业客户训练私有化大模型的案例。他呼吁中国科技企业组团出海,实现技术输出与全球化服务能力提升。
圆桌对话环节则以“数智赋能,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为主题,由上海市科学研究所科技创业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金爱民主持,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颜明峰,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管委会委员、信息技术首席专家刘国权,同济大学上海国际高级培训学院院长、服务型制造创新与研究中心主任赵海峰,启迪国际技术转移公司执行总裁、上海启迪之星高质量孵化器首席生态官袁骕,浪潮云医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勇参与对话研讨。嘉宾们围绕AI+带来的业态之变、开放场景的模式之变、改革创新的范式之变、创业孵化的赋能之变等热点议题展开深入探讨。